近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的消息在網上引發關注。隨后,人教社回應,稱地動儀相關內容確實從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材上撤下,原因是改編進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教材中專門講述了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指出其對科技的重大貢獻,同時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技,“要像張衡一樣,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此次關于張衡地動儀的爭論,若厘清了爭論的癥結所在,對于未來完善教材編寫思路不無裨益。關于張衡地動儀爭論背后的癥結,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張衡地動儀的真實面貌到底是什么樣的?搞清并尊重事實,在所有價值排序中理當位居前列。其二,教材到底該承擔怎樣的功能,是側重價值宣導還是啟發思考,應如何實現二者的兼顧?
就事實層面來說,目前和地動儀相關的確鑿材料相當有限。張衡地動儀在史書上的相關記載只有短短百余字,教材上那張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的照片,是現代人基于史籍和研究制造的復原模型。這個模型具不具備預測地震的功能,在學界曾受爭議。如果進一步觀察國內外學界的觀點,會發現連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形狀究竟如何,也都存在不同意見。
教材并非不能介紹張衡地動儀,關鍵是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其實,像此前歷史課本中將張衡地動儀作為古代高科技典型,不如現在教材改版后,基于目前所掌握事實,呈現其真實的“素顏”,以啟發學生去探尋古代科技的真實面貌,引導學生追求真理。同時,這一改動也當啟發公眾對教材功能的思考,即我們希望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啟發思考和價值宣導兩者之間,并不必然存在矛盾,但如果不尊重事實,就有可能制造割裂。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教材選用張衡地動儀,是當作中國古代科技領先的例證。但由于年代久遠,特別言之鑿鑿的原物復原、功能再現是難以實現的。與其傳遞模糊不清的信息,倒不如留下一點余地,在激發孩子們對古代技術的驕傲和自豪的同時,引導孩子們對歷史上的地動儀到底是怎么回事、地動儀和現在的地震監測進行深入思索。既傳遞文化知識,也激發探索欲。
近年來,關于教材內容是否真實客觀的討論出現不少,尊重客觀真實也成為教材調整共識性的方向。地動儀其實并未消失,而是承擔的角色有所變化,它不再只是一個科技水準的例證,更是啟發思索的載體。對于古代的科技成就,應當嵌入現代的思考模式中,能夠對思考能力、科學素養的普遍提升產生作用,才能最終為歷史認知、文化自覺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希望這次地動儀在教材中的調整,可以對完善未來的教材編寫乃至調整教育理念,產生積極作用。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