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清醒客觀的觀察者、一個鞭撻丑惡的監督者、一個重申常識的演講者、一個捍衛公平的守護者,將永遠被社會所需要。
▲2018年7月16日,北京市昌平區,記者王貴彬在拍攝回龍觀育知東路輕軌橋下積水。
2019漸入尾聲,秋色還正濃。11月8日,第20個中國記者節如約而至。
像每年一聚的朋友,拍拍肩膀問:“嗨,今年過得還好嗎?”
“紙媒還在,APP勢頭正盛;依舊終日忙碌,收入也在提升。一切似乎沒有變,但又有些不同。”
“哪里不同?”
“說不太清楚……有些迷茫,似乎很多人失去了對事實的熱情,失去了對觀點的耐性。”
當李佳琦涂起明艷的口紅喊著,“買它”;當段子和機靈當做智慧的結晶,被各種追捧;當微商講述一個個喜提人生巔峰的神話;當網友每每為了人為設置的議題而“吵瘋”……很多同行不免心生困惑:社會公眾,還需要新聞嗎?這個時代,還需要記者嗎?
▲ 2012年11月5日,北京,延慶發生嚴重雪災,記者陳杰走在隧道里,被迎面的大風吹得睜不開眼睛。
沒有聳人聽聞的“震驚體標題”,缺少讓人腎上腺素上升的八卦情節,提供不了專屬優惠券,也無法邊看新聞邊發紅包——比起當下內容生態的花樣繁多,嚴肅新聞的陣地上顯得尤其冷清。事實、細節,論證、觀點,調查、監督,這些記者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傍身之技,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看起來如此普通。
記者節20年,也是我國互聯網發展的黃金20年。記者從走上巔峰到紛紛轉型,媒體的發展環境和輿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隨著5G呼嘯而來,6G啟動研發,未來信息傳遞又是怎樣的形態,也有些不確定性。
▲ 2017年,定州,記者趙吉翔正躲在玉米地里觀察情況。
但請相信,有個奇點不可撼動:事實的準確陳述和觀點的理性表達,在任何時代,都是無可取代的剛需。越是技術發展、人聲蕪雜,越需要重申事實報道的價值。
社會需要事實,去廓清偏見和謬誤。在當下,你我都有攝像頭、麥克風,一則視頻只需半個鐘頭就可火遍全網。新聞就在“云端”,何必奔赴遠方?但“有圖未必有真相”,很多視頻也不過提供了單一視角,而事實總是復雜而立體,還原事實需要專業力量。
去現場,不僅是記者特有的“儀式感”,更是尋找信息增量的必修課。即便是AI,都無法替代很多事實還原需要的心力。而像偵探一樣去挖掘現場的蛛絲馬跡,盡可能多地采訪知情人士,在信息間形成交叉印證……這看似“笨拙”的操作規范里,藏著對記者對事實的敬畏。
這些事實,不僅關乎當事人的浮沉榮辱,更關系著廣泛的公共利益。為公眾利益負責、輸出恒定的價值觀,是記者不同于自媒體、網紅、大V、KOL的鮮明“人設”。
▲2018年,出差中的記者王瑞鋒坐在馬路邊吃午餐,此時已經是下午四點。
公眾需要事實,需要真相,去捍衛公義與平等。社會奔涌向前,風口關了又開,但在陽光的反面,有哪些暗斑?光鮮的背后,折疊起多少不堪?缺失事實,猶如閉眼狂奔,很可能奔向懸崖而不自知;回避反思,猶如空中樓閣,搖搖晃晃、臨危而無感。
真相具有恒定的價值,對事實的追求永不過時。也因此,一個清醒客觀的觀察者、一個鞭撻丑惡的監督者、一個重申常識的演講者、一個捍衛公平的守護者,將永遠被社會所需要。
我想,每一位記者或是曾經的記者,都不會后悔人生有這樣一段時光:我曾用力地理解過這個世界,并勇敢地去探尋事實、發掘真相。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