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始于21世紀初,經過20年發展,始終堅持“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特別是近5年技術提升明顯。總體上,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已經進入了世界先進之列。
2020年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融匯多種變革性技術,推動汽車從單純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轉變,帶動產業通訊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交通體系和城市運行智能化水平提升,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國務院制定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在不斷前進……
彎道超車新能源汽車發展二十年
本刊記者 / 蔡曉臻
中國自身的汽車工業真正開始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汽車領域落后了很多,國內傳統汽車領域和外資品牌有著很大的差距。看到這種差距的中國人,發憤圖強,努力在汽車行業盡快追上甚至超越國外。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我們在自主造車品牌上已經有部分追趕上了外資品牌的腳步,甚至在車機系統方面實現了超越。
然而除了努力追趕燃油汽車以外,還有一條道路,那就是新能源汽車。雖然國外電動車的起步時間依舊比國內早,但是在電池技術方面一直沒有太大的突破,盡管在1890年,美國衣阿華州就誕生了美國第一輛蓄電池汽車,但是燃油車依舊占主導地位。后來由于人們逐漸感受到環境污染帶來的后果,認識到燃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人們又將目光轉移到了環保的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所以在純電動車領域,中國和國外的起點相差不大,并且新能源汽車沒有發動機,這一技術難點被繞過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認識到這一點后,中國開始大力扶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試圖在這個汽車的細分領域里實現“彎道超車”。
快速發展的20年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始于21世紀初。2001年,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五”期間的“863”重大科技課題,并規劃了以汽油車為起點,向氫動力車目標挺進的戰略。“十一五”以來,我國提出“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戰略,政府高度關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
2008年,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已呈全面出擊之勢,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元年”。2008年1-12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主要是乘用車的增長,1-12月新能源乘用車銷售899臺,同比增長117%,而商用車的新能源車共銷售1536臺,1-12月同比下滑17%。
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臺背景下,我國新能源汽車駛入快速發展軌道。雖然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比重依然微乎其微,但它在中國商用車市場上的增長潛力已經開始釋放。2009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61.96%,僅310輛。2009年1-11月,新能源商用車——主要是液化石油氣客車、液化天然氣客車、混合動力客車等——銷量同比增長178.98%,達到4034輛。相比在乘用車 市場的冷遇,“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商用車市場已開始迅猛增長。
2010年,我國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6月起,國家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7月,國家將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由20個增至25個。選擇5個城市進行對私人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試點。新能源汽車正進入全面政策扶持階段。
2012年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自發布以來我國堅持純電驅動戰略取向,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轉型的重要力量之一。
2020年,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融匯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變革性技術,推動汽車從單純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轉變,帶動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交通體系和城市運行智能化水平提升,對建設清潔美麗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國務院制定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在不斷前進……
現狀難題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15年發展指明了方向。新能源汽車產業雖然已經歷經20年的發展,但是在一些方面還有待提高。
輕量化
全球汽車技術“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深入融合發展已成當下共識。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作為實現汽車節能、減排、降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的“輕量化”,也成為相關重要技術需求之一。
專家指出,盡管目前汽車“輕量化”已有明確的目標,但“輕量化”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依然廣泛存在,而解決挑戰的重中之重在于持續的技術創新。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新能源汽車整車重量降低10%,整車能耗將降低約5.5%,車輛續航里程將提高約6%。基于國家節能、減排、降耗和戰略需求,還需大力推進汽車“輕量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是結構、材料、工藝三條技術路徑,其中設計是龍頭、材料是基礎、工藝是紐帶、裝備是保證。據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鄒廣才介紹,目前汽車輕量化創新主要有三個方面:材料創新、結構設計創新、制造工藝創新。當前汽車零部件原材料仍以鋼為主,高強鋼正在擴大應用量,而鋁鎂合金也展現出了替代的必要性,而非金屬材料,例如碳纖維、復合材料也成為汽車“輕量化”新的抓手,多材料融合是“輕量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換電模式
今年以來,我國連續出臺相關政策:4月,《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提到支持“車電分離”等新型商業模式的發展;10月中旬,工信部表示正加快制定《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的國家標準;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充換電網絡建設,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
“換電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用戶買車最關心的是車的經濟性和便利性,至于能源如何補充并不是最重要的。”杭州伯坦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聶亮認為,從這個角度,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換電方式,用戶需要這樣一種普遍服務。當然,充電功能也同時保留,就如同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換電就好比移動的電網,充電樁如同固定的電網。同時,換電還可以充分利用閑置的時間和低谷能源,長遠來看,換電有條件成為主流。
但是換電比充電增加了一個環節,成本一定會增加。同時,換電站需要大量備用電池,也需要更多資產支撐。此外,與目前匹配度較高的充電樁相比,換電需要統一規格、型號的電池,統一電池標準,也是換電市場當前最大的障礙之一。
安全問題
新能源汽車在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后,電動汽車的保有量快速上升,但也出現不少問題,例如自燃。自2011年至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可查的起火事件有127起,涉及38個品牌的48款車型,包括了特斯拉、蔚來、理想等等國內外的新能源汽車。根據數據調查,天氣會對新能源汽車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自燃、剎車突然失靈和動力突然消失等。
目前新勢力造車陸續登陸美股上市,威馬傳出也將在國內上市,產品質量更加直觀擺在消費者面前。任何質量問題都會被放大在公眾面前,失去用戶信任不利于股價增長,對企業長期發展是致命的。自燃發生后,車企針對問題采取的公關和召回應對措施算是值得肯定的。經歷了這類事件后,車企也將會開始檢查并提高產品的安全性,這能夠推動行業往良性方向發展。
近日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要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從技術、產業等多個方面,培育壯大綠色發展的新增長點。然而,電池安全是消費者們的顧慮,也是新能源車企們應該努力解決的問題。
擴大開放 繼續發展
中國在汽車產業發展過程當中一直秉承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不斷推進擴大開放。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擴大開放對我們來說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方面,隨著全球范圍內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進程的加快,一些國際知名汽車企業不斷加大在華的投資合作,有效推動了我國配套產業鏈的完善提升,促進了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技術進步,也帶動了相關的就業和經濟增長。我國的一些新能源汽車企業也在與國際高手“過招”的競爭中提升了技術水平,磨煉了競爭本領,向市場也交出了一份比較好看的答卷。比如說蔚來,現在平均車輛售價比較高,月銷量水平也不低,還有五菱宏光mini最近的異軍突起,這和我國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有一定關系,也跟企業自身發展適應中國特定市場需求產品的理念和實踐有直接關系。
另一個方面,全面開放外資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以后,我們國內的汽車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兼并重組、優勝劣汰的進程會進一步加快,行業企業對此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清醒認識。行業企業要加快提升創新能力,開發先進適用的車型,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實力。在今年北京的國際車展中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新能源車型亮相市場,而且都是基于正向研發平臺設計出來的產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和要求,堅持全球化發展理念,把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任務,與相關國家積極開展研發設計、貿易投資、標準法規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維護全球汽車供應鏈的穩定暢通,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水平發展,推動形成全球開放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格局。
(新媒體責編:news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