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7年,受國家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調整的影響,我國客車產業在動蕩中發展,但變化的驅動力和主旋律,仍然離不開“新能源”。近日,在由中國交通報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主辦的《客車藍皮書:中國客車產業發展報告(2016—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研討會上,專家指出了新能源客車的發展對產業整體而言的意義。藍皮書不僅對2016—2017年中國客車產業、客車企業、各個客車細分市場的現狀及前景進行了翔實闡述;更站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高度,從新能源浪潮如何影響客車業、客車企業如何在新能源化的道路上取得競爭優勢等方向,提供了一個觀察最近兩年我國客車產業的全新視野。
客車新能源化帶來競爭格局變化
客車行業俗稱的“一通三龍”,指的是位于客車行業第一梯隊的四家客車企業:宇通客車、廈門金龍、廈門金旅與蘇州金龍海格,這個格局統治了客車行業十幾年。而客車新能源化,為客車行業帶來了一輪洗牌。
中國客車統計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車長5米以上的客車市場銷售客車221606輛,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一通三龍”的隊形。而3年后的2016年,客車行業銷量前四名的企業就變為:宇通客車、蘇州金龍、中通客車和比亞迪。也就是說,第一梯隊中的四家企業,有兩個都換了。一個是中通客車,一躍成為行業第三名;另一個就是新進入者比亞迪,成功上位為第四名。實際上,中通客車能夠晉升前三,正是得益于客車的新能源化。由于中通客車在新能源客車領域爭取到了比傳統動力客車更多的份額,而廈門金龍和廈門金旅在新能源客車市場的表現遠不如其傳統燃油車,因此被中通客車趕超。而比亞迪客車,僅僅憑借新能源客車(并且全部是純電動客車),就超過了絕大部分既生產傳統動力客車又生產新能源客車的企業,成功奪得客車市場銷量第四的位次。
如果再看新能源客車市場的排位,就會看到,在產量前十名的企業中,有四家都是2009年才進入客車領域,且專注生產新能源客車的企業。這四家企業分別是比亞迪、南京金龍、銀隆新能源和中車電動。而比亞迪、南京金龍和銀隆新能源這三家“新勢力”,更是躋身行業前六名。正是客車的新能源化,打破了客車行業的固有格局。這其實也是技術的變革,讓客車行業進行了重新洗牌。
兼并重組讓一些“老”客車企業重生為“新”企業
在激烈的客車行業市場競爭中,有些客車企業不是瀕臨倒閉,就是已經停止生產,或者業績連續下滑。不過,在客車新能源化的浪潮來臨后,它們又被兼并收購,重獲新生。
藍皮書舉例分析:比亞迪收購的美的三湘客車、金馬汽車以及廣汽客車,此前均屬于非主流或邊緣性的客車企業。這些客車企業被收購后,便形成了強大的比亞迪“軍團”,成為老牌客車企業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再比如,石家莊中博在被珠海銀隆收購前,已經被國家發改委取消了公告;收購改造后,重新獲得了資質。珠海銀隆收購的另一家客車企業——廣通汽車,也是名不見經傳的客車企業。在收購了兩家企業后,珠海銀隆現在成為客車行業中代表鈦酸鋰快充技術路線的重要一極。
客車行業重新洗牌,“總成本領先”企業取得競爭優勢
藍皮書指出,客車新能源化之后,新技術和新企業進入,客車行業重新洗牌。新的運營模式出現,企業在經營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一是自制零部件比例大幅提升。客車新能源化之后,客車行業的一些巨頭,如宇通客車、比亞迪、銀隆新能源、中車電動等,都有著較高的零部件自制率。
二是“共享”降低成本。客車新能源化之后,一大批“通吃”的企業,正在客車行業崛起。
比亞迪從2009年收購美的三湘客車起,正式進入新能源客車領域,成為一家覆蓋轎車、客車和卡車全領域的汽車企業。另外,吉利收購東風南充后,也成為乘用車與商用車“通吃”的企業。
而福田歐輝客車所在的福田汽車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商用車企業,也是卡車和客車“通吃”的企業。“通吃”不同汽車細分領域的企業,可以通過全領域分享人才、網絡、實驗設備、研發成果、采購低價甚至國內外銷售服務渠道,從而取得更低的單車總成本。
三是規模效應明顯。客車行業本身是小批量、多品種的行業,多年以來,即使是規模很小的企業也有生存空間。不過,伴隨著新能源客車的零部件自制率越來越高,用戶對售后服務的要求也遠高于傳統動力客車,規模大小所帶來的成本差異越來越明顯。未來,年產量僅幾百輛的客車企業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