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40年的歷史機遇,吉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小山村走向全中國、走向全世界。所有這一切都應歸功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我們倍加珍惜,為中國汽車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而頑強拼搏。”
在致敬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萬字長文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吉利)董事長李書福這樣寫道。
這番話道出了我國很多民營企業的心聲。這一群體形成了我國制造業的起步、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并在制造業重要一環——汽車工業領域率先贏得全球喝彩。
讓我們的汽車跑遍全世界
7月19日晚,《財富》世界500強新榜單揭曉,吉利以412億美元營收位列267名。這份榜單中,全球汽車企業占34席,中國有6家汽車集團入圍,吉利是唯一上榜的民營企業集團,7年攀升208位,增速位居行業之首。
李書福的第4次創業瞄準了汽車。為保護民營企業,避免吉利在汽車項目上一蹶不振,各層面對吉利進入汽車領域的爭議很大。為拿到“生產權”四處奔走的李書福說:“能否給我一個失敗的機會?”
李書福對科技日報記者說:“2001年11月,吉利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時,汽車剛剛進入中國家庭,中國汽車(乘用車)每年銷量也就幾十萬輛。這個領域商業空間大,商業機遇期長,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打基礎、練內功,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允許我們犯一次或幾次錯,這是用錢買不來的機會效益。”
從吉利第一臺汽車“自由艦”入市到現在,中國的乘用車價格逐年下降,當年的夏利每輛13萬元,今天同類同檔車每輛3萬多元;當年需要排隊購買的桑塔納每輛20多萬元,現在同類同檔車價格只要5萬元。
以下兩組數據,或可描畫出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的景象。
據公安部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以個人名義登記的小型載客汽車和微型載客汽車(私家車)保有量達1.8億輛,占汽車總量的78.6%;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今年1—6月,我國乘用車共銷售1177.53萬輛,中國品牌乘用車銷售510.91萬輛,幾乎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半壁江山。
李書福說:“吉利的汽車夢就是中國民營企業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在產業和消費升級中不斷嘗試、創造、反省和革新歷程的縮影。”
零部件產業鏈局部突圍
“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這句廣告語瞬間傳遍大街小巷,人們的心情是復雜的。同豐田一樣,進入中國市場的全球汽車公司,無一例外首先帶來了自己的零部件產業鏈,然后才是整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說,汽車產業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汽車零部件產品、技術、規模、類型、品質、成本、服務的綜合競爭。未來的汽車技術進步越來越依靠新型零部件領域的創新升級與應用發展。
雖然到今天中國都難說形成了自己的汽車零部件體系,但是卻有世界級企業的名片。
魯冠球是當代企業改革史上無法繞過去的存在,他把萬向從一個小鐵匠鋪經營成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領軍企業。1980年,魯冠球把掛在廠門口的七八塊牌子撤下來,只留了一個“蕭山萬向節廠”。
易耗零部件萬向節是汽車傳動軸與驅動軸的連接器,形狀像個十字架,因為可以在旋轉中任意轉換角度而得名,它的四個頭的橫斷面平滑如鏡,磨掉一根頭發絲的1/6就需要更換。只要是汽車,就少不了它。
1997年,萬向獲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訂單,這是萬向在1984年率先進入美國汽車零配件市場后,又一次成為第一家進入美國一流主機配套市場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
幾十年的潛心經營,讓萬向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經歷了從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統集成的生產專業化、產品系列化、供貨模塊化的轉變,如今,萬向的主導產品國內占有率超過65%,全球占有率達12%。
走在萬向精工的車間里,幾乎見不到人影,精準施工的機器人掌控了生產線,機器轟鳴、鐵屑翻卷的生產場景已成歷史。經過智能化改造的傳統產業“不傳統”,這是中國制造業的典型變化。
“作為產業鏈的上游核心產業和后端重要構成,零部件的發展態勢決定了汽車工業的走向。”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偉鼎表示,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技術創新的變革期,我們需要承擔起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轉型升級重任。
國際協同中求發展
李書福小時候騎在牛背上,一邊放牛,一邊看書學習,他從中悟出一個道理,雖然用彈琴的方式與牛溝通很難奏效,但只要方法得當,就會實現有效溝通,實現合作多贏。
通過多起海外拓展,吉利實現了研發、設計、采購、制造、營銷等整個價值鏈的全球化及管治結構、文化理念的全面提升。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案例便是,吉利不僅幫助沃爾沃汽車在全球恢復了元氣,也把沃爾沃轎車全球研發中心、全球生產基地遷到了中國,成功實現了沃爾沃豪華轎車中國制造出口全球的目標。
尤其讓李書福自豪的是,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聯合開發的CMA基礎模塊架構,具有高度靈活性和擴展性,以領先的模塊化研發理念,在主被動安全、操控、智能互聯及新能源等方面確保吉利在未來10年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優勢。歐洲年度車型冠軍沃爾沃XC40就是在這個架構上設計研發的。
李書福說:“一個架構開發不同的車型,可以降低采購成本,可以共享技術。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標志著中國企業在基礎架構的研究和開發上達到了高水平。此前我國汽車工業沒有哪個公司能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架構,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的認可。”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和持續發展,我國已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制造業大國,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何映昆說,“我國制造業發展進入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必須實現從價值鏈中低端向高端的躍遷和攀升,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提質增效,實現由大到強的根本轉變。”
從全球價值創造鏈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過程中面臨很多現實挑戰,如何實現合規發展,如何實現全球價值鏈利用與合作共贏,如何實現穩健地轉型升級,成為擺在汽車行業面前的首要課題。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