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經銷領域的誠信,既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新話題。在今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期間,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中心(以下簡稱亞市)組織的“誠信建設對汽車行業發展影響”小型研討會,再次提出并把誠信這一市場交易與建設中最基本的問題又一次擺到桌面上。
大數據能夠幫助建立誠信關系
目前,汽車行業比較公認的一個趨勢是:整體銷售狀況已經進入到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不像前些年經常出現“井噴式”的爆發性增長。在如此背景下,來自中歐經濟技術合作協會的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景玥表示,汽車是一個比較大的消費品,在當下的大數據時代,怎樣把汽車的誠信建設和大數據應用結合在一起?這是汽車經銷商應該探討的。
作為汽車銷售商,在汽車的流通環節和后續的服務過程中,可以很容易拿到所銷售的汽車在質保期間的一些數據,包括在什么地方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這實際上是汽車經銷商們可以掌握的數據。陳景玥認為,如果將其中的一些數據能夠提供給廣大的汽車消費者,也就是汽車用戶,可以對他們在采購車輛時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從大數據這一角度來看,陳景玥希望:“汽車經銷商把車輛完整的數據,包括完整的狀況,要明明白白地告訴消費者,這樣才能體現出我們的誠信。”
挑剔的客戶可能成為忠實客戶
對于誠信經營,來自不同部門與崗位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全國乘用車市場聯席會的羨乃剛認為,從消費者來看,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對一個行業企業誠信意識以及服務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他希望相關的企業在日常的經營當中能夠加強自身誠信意識,明碼標價、不亂收費、不使用假冒偽劣的配件,這些都是最起碼的要求;同時要完善自身服務的標準和流程,積極應對消費者的投訴,從根本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亞市經銷商代表欒澤陽從自己與客戶大量接觸的角度認為,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一個汽車生產廠商和其經銷商一定要在信息發布上保證誠信。如果對于自己的產品夸大其詞,包含虛假成分,那么許多消費者會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不但你的車賣不出去,可能企業品牌和企業形象在消費者心里都會大打折扣。這可能不僅僅是損失了一個消費者的問題,因為口碑傳播的作用,損失的可能是一群消費者,這種負面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經營二手車的報廢專家聯合創始人白海從汽車拆解的角度,談到了他對誠信的理解。他認為送到拆解廠的每一輛車都應該是符合法規的,不應該是抵押車甚至是一些拼裝車,那樣從根本上就會打亂這個細分市場的秩序。白海希望,將來在報廢車與舊車處理領域也應當有一些值得依賴并叫得響的品牌,比如說一提到汽車報廢,就會想到報廢專家。
越是挑剔的客戶,越是給你找問題的客戶、維權意識強的客戶,越可能成為你的忠實客戶,因為你有機會跟他去交流,去展現企業誠信經營的層面。這是欒澤陽從事汽車經銷多年下來深深的體會。其實,在北京這樣一個競爭激烈又被實施了限購措施的大城市干賣車這一行,常常有一種舉步維艱的感覺。欒澤陽認為,作為一個企業,不要把誠信作為自己的一種負擔,在北京這種大環境下活得好的經銷商,必定是一個講誠信的企業。因為只有講誠信了,客戶才會不斷介紹新客戶過來,經銷商的口碑、品牌才可能在這個圈子廣為流傳。
讓誠信回到每一個人的心里
作為本次研討會的主持人,同時也是亞市黨委副書記的牛力從汽車經銷與整個市場體系建設角度談了幾方面的體會:
一是汽車經銷的誠信體現在合同里。牛力介紹,從2017年開始,亞市將對所有的入市商戶,從事新車、舊車經銷的都包含在內,必須要簽訂規范制式的合同。在合同當中,新車的價格、發動機編號等,這些品牌方面的信息都要有詳細的標準注明,而且必須符合國家的規范。
二是誠信要體現在價格上。亞市的要求很簡單,就是體現在明碼標價上。汽車作為一種商品,而且是一種特殊的大件商品,更應該明碼標價,對新、舊車商戶的要求都一樣,就是要把車價明示給消費者。
三是亞市中所有的經銷商戶以及經銷人員必須經過培訓,持證上崗,每家商戶都要有規范化的操作程序,其中包括對客戶投訴的處理。
牛力認為,亞市與所有經銷商們要在打造和諧市場、體現和諧市場上做到位,不僅使消費者只是看車、購車,最后要通過看車、選車、購車,達到品鑒汽車文化的目的。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