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在高舉高打的營銷攻勢下,英菲尼迪 “敢愛”的品牌理念為大眾所熟知。而在4月8日Q60上市會上,英菲尼迪卻用“挑戰者”發出了新的品牌宣言。
“從’敢愛’到’挑戰者’,這是我們過去一年思考的積累,這不是轉變,是更聚焦的一種進化。”在媒體溝通會上,東風英菲尼迪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逸為這一變化定性。
由強勢轉為低調的英菲尼迪正在強化自身的“挑戰者”基因,以期通過深度的本土化戰略打牢在華發展的根基,順利度過爬坡期。
東風英菲尼迪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逸
一年里的三個哲學級思考
2016年的4月8日,陸逸高位接盤英菲尼迪。時過一年,在外界眼中逐漸變得寂靜的英菲尼迪在其帶領下在做怎樣的布局調整?
對于此,陸逸的答案真誠、務實。“英菲尼迪品牌是一個只有三十年歷史的年輕品牌,今年是進入中國的第十年,但實際上真正在中國本土化生產只有兩年時間。所以作為一個年輕的企業,我們不想高調的主動對外宣傳我要干什么,我想要什么,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能不能認識到我們是誰,我們的未來在哪里,我們應該做什么。我覺得這個是擺在我及我們團隊面前最重要的事情,我們要去思考及探索。”
東風英菲尼迪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雷新將其戲稱為類似“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又到哪里去”的哲學級問題。
在此思路之下,英菲尼迪對產品和技術、品牌以及市場營銷活動進行了深入探索。
“這三個事情是我們在過去一年里持續不斷思考及醞釀的。所以,過去的一年很忙也很充實,我自己獲得的東西也非常多。”
“把英菲尼迪品牌內涵直接大膽的說出來”
作為過去一年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英菲尼迪的品牌內涵(Empower the drive)有了全新的注解。
在陸逸看來,品牌并不是一個口號、一個名字,品牌代表的是精神;之后再圍繞著品牌精神展開市場活動,最后才能跟客戶產生共鳴。
“做品牌不是靠一個口號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品牌口號必須是非常落地的。從產品本身的DNA出發,從本身的企業文化出發,最后聚焦到我們的目標客戶群,與目標消費人群建立聯接、產生共鳴。”
能在80年代去開創一個年輕的豪華汽車品牌,英菲尼迪的創始者們這種勇氣本身就體現了“挑戰者”精神。在后續發展中,為了保持年輕豪華品牌的獨特性,英菲尼迪也在不斷用挑戰精神去創造更多的具有挑戰能力的產品和技術,例如,推出第一款跨界的跑車型SUV、全球首創的線控轉向DAS技術。英菲尼迪富于挑戰的精神也在影響持有相同理念的車主們,不盲目跟從,相信自己的判斷。
“因此我們希望把英菲尼迪品牌的內涵直接大膽的說出來,就提出了“挑戰者”品牌戰略。從“敢·愛”到“挑戰者”品牌,實際是因為本身的環境在變化,消費者的需求在變化,我們也要根據變化不斷的調整、創新、挑戰自我。因此在當下,我們與消費者的溝通要更有力量,更直接、更聚焦。”
深度國產化是根本路徑
相比于之前的爆發式增長,英菲尼迪2016年全年累計銷量超過4.1萬輛,同比僅增3.4%。在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英菲尼迪銷量剛過萬,同比增4.5%,相比沃爾沃、雷克薩斯、凱迪拉克等競爭品牌兩位數增長,確實有些緩慢。
“目前的銷量我覺得很正常,因為英菲尼迪是一個進入豪華車市場的新軍,我們合資企業成立才兩年,如果大家看汽車企業的發展,所有的汽車品牌進入中國,銷量都會有一個至少四到五年的爬坡期。”陸逸對于尖銳的銷量問題,非常坦然。
在他看來,伴隨企業對市場的熟悉程度增加、運作能力提升及投資力度加強,就會迎來一到兩個爆發期。
對于爬坡期的發展戰略,陸逸認為英菲尼迪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不懈的進行國產化工作,而且要深度國產化。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如果英菲尼迪品牌要扎根中國,就要真正的了解客戶,扎根于客戶、扎根于市場,成為一個企業公民,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深度國產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路徑。
“所以說國產化也是所有車企在爬坡期的四到五年最重要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們一定要堅持的非常重要的戰略。”
英菲尼迪曾經的高調和強勢仿佛就在昨日。雖然過往的高增長紀錄讓業界矚目,但也有人將其看作是品牌過度營銷后的“曇花一現”。經歷了高層頻繁更迭、銷量斷崖式下滑后,英菲尼迪是否已經觸底反彈?回歸低調后,專注于本土化的英菲尼迪能否在爬坡期再給外界更多的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記者 吳曄)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