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2018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召開期間,華人運通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磊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就改革開放四十年汽車業變革、人類未來出行的愿景、華人運通的經營戰略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親歷改革開放,回歸產業報國
1963年出生于上海的丁磊,親歷了改革開放的幾個重要階段,改革開放四十年在他身上留有深刻的烙印。1988年,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后,丁磊沒有順應去美國讀博的大潮,而是選擇進入上海大眾工作,從此與汽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國產化過程中怎么把中國制造的變成國際標準的產品,讓中國能夠制造出國際標準的產品。”投身上海大眾的丁磊一直在思考,如何使中國汽車產業從合資向自主開發轉型,進而打造自主品牌。
丁磊先后在上海大眾、上海通用與上汽自主品牌工作,歷任上海通用總經理、上汽集團副總裁。執掌上海通用期間主持投放二十多款新車,六年累計三個品牌銷量近400萬臺,銷售額5000多億元。
2011年,丁磊出任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副書記,兼任張江集團董事長、張江高科董事長。任職期間,丁磊著力構建智慧化園區,加強園區信息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建設與管理,這為華人運通構造智慧城市打下了基礎。2013年,丁磊擔任上海浦東新區副區長。期間,丁磊參與了多個智慧城市項目。
2017年,丁磊開始創業之路。“面臨整個未來出行交通產業的變化,我們應該把中國的品牌、中國的技術走向世界,這個走向世界不是單單做一個汽車廠,更需要未來交通出行這樣的品牌來走向世界。”秉持這樣的理念,丁磊創辦華人運通,專注于未來智能交通產業。
采訪時,丁磊回憶起自己的祖父,“他去世前時常對我說,中國的強大在于真正的企業家,包括社會管理者,有真正先進的管理和先進的技術。”丁磊說,祖父的話激勵他不斷奮斗,為國家打造先進生產力而努力。
布局未來出行,打造國際品牌
丁磊表示,他回歸產業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在面臨歷史大變革的機遇下主動作為。丁磊說:“汽車產業從傳統的垂直產業到現在走向橫向跨界、升維整合,提供整體的人類未來出行的解決辦法。具體體現在從車、到路、到城,如果車不考慮路和城,那是閉門造車,這些車將為路添堵。”
基于此,華人運通最具前瞻性業務布局將聚焦五大板塊:全新智能汽車的開發與制造,車輛、充電網絡及能源的共享,車聯網IoV及先進開放的自動駕駛技術,支持智捷交通的延伸,參與智慧城市的開發和構建。
華人運通的野心不僅僅是打造成一家造車企業,而是以智能汽車、智捷交通、智慧城市“三智”為戰略布局,專注于未來智能交通產業的創新型出行科技公司。
“未來出行一定是系統化,我們的理念非常簡單,從人出發,不是從汽車廠的銷售角度出發,不是賣多少車,而是從人出發。從人出發有兩個最基本的點,一個是人性化需求,另一個是人性化智慧。”丁磊說。
丁磊表示,汽車智能化發展一定是系統解決,單純提升汽車的自動化程度不能解決問題。“華人運通的方式是車和路一起解決,在車上裝個傳感器它只能管車十幾米以內,在路上裝傳感器可以管幾公里,路和城一起自動化,車的管理安全上就解決很多問題,這個車如果出錯,路可以控制。”
丁磊透露,華人運通雖然是一家年輕的公司,但它的目標是走向世界。為了打造世界品牌,華人運通組建了國際化的核心團隊,“我們的CTO在捷豹路虎、福特做過,整車副總裁在豐田、通用做過,電動力副總裁在福特、松下、吉利做過。這些人進入了世界的格局,不是剛進入這個行業,而是一輩子都在,到哪里都有熟人。”
直面產業變革,優化解決方案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面臨產業變革,未來中國汽車產業需要在哪些方面尋找突破口?作為擁有20多年從業經驗的丁磊,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思考。
丁磊表示,整個汽車行業到了這個時候必須鼓勵開放。“汽車產業是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我認為應該‘放松準入,嚴管準出’,讓社會資本去決策,這樣會調動新的力量,這些新的力量并不是說100%就成功,哪怕10%成功的話也能推動汽車產業的發展。”
面對汽車業合資股比放開問題,丁磊表示,“中國作為負責的大國,汽車產業走向世界需要這么做。越是開放的市場,社會的技術和專業水平的提升也更充分。”
針對如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丁磊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新能源汽車產業實際上還是處于非常前期的過程,我認為整個市場的環境還不是很成熟,市場成熟要靠一定的保有量;第二,政策還是比較模糊,現在很多新企業靠政府補貼,未來如何還不清楚;第三,技術上還不太成熟,包括電池、自動駕駛技術還沒到成熟的階段;第四,市政建設不是很成熟,包括充電樁的效率、使用的頻率等方面;第五,供應鏈還不是很成熟,新能源包括智能化,供應鏈是不是準備好了,還是非常大的問號。”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