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報報道了小區充電樁難建以及背后的諸多復雜原因。那么除了小區內的充電樁,小區外的公共充電樁情況又如何?17日以來,南國都市報記者走訪了海口多個專用充電站或設有充電樁的公共停車場,發現相比小區的“建樁難”,公共停車場內的充電樁雖已十分成熟,隨時可用,但仍存在著使用率“冷熱不均”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有四點。
原因1
各充電站電價不一
哪里便宜車主就往哪里去
17日上午10時半,記者來到海口市龍華區觀海路98號的海口灣1號電動汽車充電站,這里共設有8個快充充電樁和8個慢充充電樁。
駕駛新能源網約車的黃先生此時剛剛進站,看到還有空位,松了一口氣。“昨晚和今天上午跑了好幾個大單,車趕不回平時去的大站,幸虧這個站還有空槍。”不過,當黃先生將充電槍插入車輛的充電口,拿出手機準備付錢時,他卻對充電樁顯示屏上顯示的電價皺了皺眉。“有點貴了,像我這臺可續航260公里的車,在別的電價便宜的站充一次電一般花費50元,在這估計要多花近5-10元。”
黃先生介紹,作為網約車司機,他的車輛充電需求較大,訂單多的時候每天要充電兩至三次,這時就需要考慮充電成本。“白天我一般會去濱江路的充電站,價格相對低一點,但因為開網約車的大家都會去搶低價樁,有時要排隊;而晚上海甸島怡心路的充電站則會便宜些,下半夜晚上基本每度電才0.9元。”黃先生坦言,相比之下,一些電價較高的充電站或停車場,除非車快沒電了,否則網約車車主們很少會過去。
記者查詢海南充電樁APP發現,不同充電站的電費與服務費確實差異明顯。如臨近丘海大道的一處充電站,1.29元/度的電費加上0.65元/度的服務費,合計已接近每度電2元;而在新華南路一處停車場內,0.79元/度的電費加上0.65元/度的服務費,合計每度電只需1.44元。每度電0.5元的差價,屬實不少。
原因2
部分有樁停車場
想進場充電要繳停車費
在一個海口本地網約車微信交流群內,新能源車網約車駕駛員王師傅就表示,不少充電樁位于酒店或寫字樓內,如果進場充電,還需要繳納停車費,這無疑也增加了成本。因此,免費停車場的充電樁有時供不應求。在群內,也時常有駕駛員詢問某些有樁的免費停車場有空位沒,而對于部分高額的付費停車場,大家多是選擇回避。
18日上午,記者來到海口市長堤路一家酒店的地下停車場,這里共有12個快慢充電樁,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來此充電的多是網約車司機,不過使用率不算太高。
而在海甸島一處商場的地下停車場內,由于商場人流量較大,車位也極為緊張,6處設置有充電樁的車位均被燃油車“霸占”,充電樁全部處于閑置狀態,對此工作人員也是無可奈何。“確實有網約車駕駛員或是新能源車車主看著APP上顯示我們這充電樁都處于空閑,想過來給車充電。但是人家開油車來了,發現僅剩這些充電車位時,你也不好說因為這是充電樁車位而攔著人家不讓停吧,畢竟充電的人還是少。”有工作人員說道。
原因3
運營企業不同
普通車主一般只選一家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在海口充電樁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的充電樁運營企業已超過5家,各自都推出了相應的APP供車主使用,這也導致了部分下載了某一運營企業APP的車主,僅會選擇該品牌的充電樁,從而“遺忘”其他品牌充電樁的存在,導致資源難以全部有效利用。
相比普通新能源車車主,駕駛新能源網約車的車主更聰明。17日,在海口灣1號停車場,網約車駕駛員黃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手機上的“找樁”APP——海南充電樁、任我充、愛充網、特來電……合計有6個APP之多。“這些APP基本能保證我最快找到空樁,同時一些APP還會定期推出充電優惠活動,我們會看哪些充電樁運營企業有活動,然后趕過去充電,那些沒有優惠活動的停車場則會被我們短期內舍棄。”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眾多的充電樁APP一方面給車主們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暴露充電樁信息不準確、無法支持多家運營商等問題,使得車主體驗效果不佳。同樣駕駛新能源車做網約車的王先生就表示,他曾看到兩個APP對同一處充電樁分別標識“可用”與“停用”。“我該相信哪個APP呢?最后我還是決定趕過去看看,發現就是停用,讓我白跑了一趟。”
原因4
設施分布不均勻
多數商圈、醫院周邊無充電樁
記者使用多個充電APP查詢發現,截至今年5月,包括明珠廣場、宜欣廣場、上邦百匯城、日月廣場在內的海口多個商圈內并無充電樁,而多數中小學情況同樣如此。而在醫院方面,省人民醫院、海口市人民醫院等各市內大型醫院同樣無較大面積的充電設施。
某充電樁企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海口市場上部分公共充電樁使用率不高,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公共充電樁使用成本要比居民家庭用電價高,加之相應停車場的停車費問題,充電成本較為高昂,超出用戶的心理預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使用率偏低;另一原因是公共區域內常常出現燃油車亂停占充電樁車位的現象,導致充電樁想利用也利用不起來。此外,諸如商圈、學校、醫院等人流車流密集點,群眾對充電樁的需求較大,充電樁企業也想進駐,但相關經營主體卻多因“使用率較低,施工難度大、易吸引長期充電車輛占位”等因素,將企業拒之門外。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還需要車主、相關企業以及政府等社會各方共同思考與發力。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