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正式實施。按照今年3月國家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的文件,不僅明確了2019年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而且還設置了三個月的過渡期,6月25日是新能源補貼新政過渡期的最后一天,此后,無論是純電車還是插電式混動車,都按照新標準申請補貼。
截至目前,新政實施近一個月,市場上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有何變化?銷量如何?近日,記者走訪了本地部分新能源汽車經銷店。
多家車企推行保價政策
6月26日是新能源汽車最新補貼標準執行的第一天,一些車企不約而同地發布了“保價政策”來應對補貼的退坡。
其中,最早的要屬威馬汽車。6月25日,威馬汽車率先公布了“保價”政策。該公司宣布旗下EX5車型不受補貼退坡影響,依然按照現行成交價銷售。目前,威馬EX5共有5款在售車型,6月25日后,EX5售價將維持目前補貼后15.98萬—23.98萬元售價不變。
6月27日,長安汽車公布了2019年度新能源補貼新政應對措施:旗下全系純電動車型(含奔奔EV360、CS15EV400、逸動ET、逸動EV460)將繼續以原補貼后售價銷售。以入門級奔奔EV360車型為例,綜合補貼后售價為6.98萬—8.18萬元,此價格在補貼切換過渡期后繼續保持。
緊接著,“老大哥”比亞迪也宣布旗下所有在售EV車型保持2018年補貼后售價不變,旗下在售車型最高仍可以享受9.9萬元補貼。
擁有極高市場占有率的北汽新能源,此次保價車型涵蓋了除EU5R500以外的其他車型。
“‘漲價潮’沒有到來,等來的是保價,可以暫時緩一緩了。”多位新能源車商告訴記者,退坡差額由廠家來補齊,所以終端售價暫時保持原先的價格,不受新政影響。
通過整理,截至目前,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安新能源、江鈴新能源、名爵、歐拉、威馬、小鵬汽車、別克等十幾家新能源車企紛紛選擇在補貼過渡期后“自掏腰包”填補補貼退坡差額,確保消費者享受2018年新能源全額補貼。這些車企“保價”的共同點是,在短期內終端價格維持和過渡期內一致。
部分車企設置保價有效期
此次補貼退坡力度堪稱近年來之最,不但國家補貼標準將降低約50%,而且地方補貼直接取消。
如此大幅度地削減補貼,對于不少新能源車企來說,保銷量還是保利潤,實在左右為難。從車企發布的通知來看,大多數采取按兵不動的方式,至于保價持續到何時未作限制,但也有例外。
補貼退坡之后,比亞迪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價格雖然目前維持不變,但要抓緊買,可能從11月開始廠家就會調價了。”從比亞迪發布新能源補貼退坡應對政策來看,其明確了“保價”的時間線,即在2019年10月31日之前可享受優惠,但之后漲價與否則等廠家通知。
長城汽車歐拉品牌旗下歐拉R1車型在過渡期后將繼續以原售價銷售,直至2019年7月31日。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雖然價格保持不變外,不過額外的優惠活動(1萬元的整車尾款折讓、價值5000元的商業險補貼,以及價值2980元的太陽膜共三重優惠)將于7月31日終止。
“過渡期結束后,如果價格直接上漲,消費者肯定不買賬。”本地一家新能源經銷店負責人告訴記者,補貼大幅縮減情況下,考慮到消費者會措手不及,車企只好“兜底”,等到市場穩定,制定新的價格在所難免。
保價策略見效,6月銷量增速明顯
在補貼再度退坡的檔口,車企紛紛采取“保價”措施,進行銷量的“沖刺”,這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銷量的增長。
7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布了6月份全國汽車產銷數據。根據中汽協數據統計,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環比均有增長,銷量增速最為明顯。當月共銷售15.2萬輛,同比增長80.0%,環比增長45.6%,增幅比5月明顯提升。
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1.4萬輛和61.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8.5%和49.6%。
回歸到車企本身而言,形勢更是一片大好。有著“銷冠王”之稱的比亞迪,6月新能源銷量共計26571輛,今年1—6銷量達140761輛,相比去年同期(74884輛)增長幅度達到94.5%。
北汽新能源6月實現銷量26072輛,僅次于比亞迪,環比增長189%,另外,北汽新能源上半年累計實現銷量65159輛,同比增長21.57%。
6月的黑馬當屬長安汽車,長安汽車在6月交出10976輛新車,環比5月更是暴增155.2%,今年長安汽車上半年的新能源車銷量也不過28644輛,6月單月可謂是一舉完成了上半年1/3的任務量。蕭山長安新能源一位銷售顧問表示:“6月是沖刺月,來買車的客戶明顯多了,訂單也消化得快。”
中汽協相關人士表示,6月新能源車銷量增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車補貼大幅退坡。大幅退補使消費者對新能源車漲價的預期不斷增強,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新能源車的購買欲,促進了銷量上漲。
對于下半年新能源車銷量是否能繼續保持增長,該人士還認為,根據以往的經驗,下半年的銷量都會比上半年高,大家應當對下半年新能源車銷量抱有信心。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