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號中簽創新低 市民有錢買車無力開
(本刊訊)8月,北京小客車指標辦公布了今年第四期搖號的基數序列總數。截至2019年8月8日24時,普通小客車指標申請個人共有3317404個有效編碼(根據階梯中簽率相關規定,本期基數序號總數為16750880個)、單位共有66820家;新能源小客車指標申請個人共有442411個有效編碼、單位共有9575家。
由此計算普通小客車指標搖號中簽率約為2622:1,而新能源指標超過44萬人申請。按照《關于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配置指標輪候配置有關規則的通告》規定,個人和單位新能源小客車指標年度配額已用盡,審核通過的有效申請編碼將繼續輪候配置,按照現行配置規則推算,本期新能源指標新申請者或將輪候9年才能獲得指標。
此消息一出,引起了網上的熱議。
“以家庭為單位分配小汽車指標合理可行,一個都沒有的可以先分一個指標。”
“搖號政策開始就錯了,如今只能錯下去!”
“可以規定京籍京牌、個人家庭名下不得有超過2個車牌,車牌放開自由過戶轉讓。”
“強烈要求取消搖號,這是饑餓營銷!”
“這輩子還能搖上號嗎?”
……
有人搖啊搖,搖到自己當初想買的車都停產了;有人搖到把買車的預算從奧拓攢到了奧迪,卻依然重復著“買彩票只是在幫別人增大獎金池”的悲傷。幾乎每次搖號公布的新聞,都說這次中簽率“再創新低”,仿佛永遠沒有盡頭。
自2011年開始實行小客車數量調控政策,至今已有8年。從一方面來說,搖號政策控制了小客車無序迅猛增長的勢頭,在治理交通擁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相當一部分的市民雖然有能力購買汽車,卻沒有能力開上汽車,這讓很多人感到不滿意。有人感覺搖號并沒有什么作用,能否搖到號全憑運氣,就像彩票一樣。即便在2014年北京發布最新搖號政策每雙月26號搖號,也并沒有什么特別大的進展,只是增加了搖號的頻率,并沒有增加搖號的人數。這種有錢買車無力開車的情況讓許多人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政策陸續出臺 北京步入“后搖號時代”
8月2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為激發國內消費潛力,促進商業發展,就一定要釋放汽車消費潛力,這在第十條中有所強調。
“在實施限購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推行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的具體措施,有條件的地方要對新能源汽車予以支持。”從這句話表面意義來說,這讓苦于搖號的群體仿佛看到了希望,直言北京即將進入“后搖號時代”。
但對于北京來說,似乎它并不屬于所謂“有條件的地方”。在交通格外擁堵的北京,在明確表示2019年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要控制在620萬輛左右的情況下,截至5月,北京機動車實際保有量已有624萬輛,其中小客車519萬輛。北京能不能放開限購,可想而知。
《意見》并不是首個提到取消汽車限購的政策。自1月以來,為了穩住汽車消費,先后已有四次直接的政策涉及。其中最近一次是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在6月6日聯合發布的《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該文件明確提出,嚴謹各地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已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政府,應加快由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與此同時,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
可是在越來越明確,且推出節奏越來越快的政策的對立面,個城市響應并不積極。目前實施限購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貴陽、天津、杭州、深圳等城市,其中僅有廣州、深圳兩地響應政策,對搖號治療進行了松綁,在原有基礎上增配18萬輛搖號指標,而其他限購城市均未作出反應。
“搖號實質上是限制公民的購買權,是對北京交通擁堵低智商的管理,政策的不透明容易導致借機斂財的現象……”現實的問題難免衍生出失望、猜忌與憤怒。
政策不斷鎖緊 搖號軍曲線救國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名額依舊緊張的“后搖號時代”,搖號難的問題直接催生了指標和車牌的買賣與租賃交易市場。市場里從事車牌轉讓和租賃的商戶數不勝數,租賃價格根據年限也從2萬-30萬不等。在中介經紀人的朋友圈經常看到“北京男,39歲隨時配合”“外地女,54歲連號”“高價收購指標”的文案,聯系他們就會得到買號的“妙招”:假結婚過戶。
不僅如此,隨著政策的鎖緊,搖號大軍的曲線自救又有了新的途徑。在皮卡進城解禁的風向中,皮卡也一躍成為私家車的新寵,10座中型客車也因可以“直接上北京牌,不用搖號,除了長安街,哪里都可以跑”進入了許多人的視野中。
如今,搖不到號的北京居民,正在制度交叉的縫隙間艱難地尋求出路。“后搖號時代”究竟要持續多久?對于北京來說,給限購“松綁”所帶來的的影響不僅是汽車行業,首都形象、能源民生等問題都會被影響。對于在北京工作的人來說,通勤一小時并不算長,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多,而人多的根本原因是北京所承載的功能太多。只有疏解城市功能,人群才會分流,交通自然會得到緩解。(任如玉)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