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未知,人無法語定未來,但可以把握趨勢。
在最近二十年的中國商業大事年表里,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都是繞不過去的人物與企業,因為幾乎在最關乎趨勢的領域,都有阿里的身影,而其根源就在于阿里以互聯網為“犁”耕耘了實體經濟,并進而構建出一個既開放又閉環的“阿里生態圈”。
馬云的成功本質上正是“生態”的成功,而在最近馬云又攜生態之利向中國的銀行業“開炮”,直言“現在中國的銀行還是當鋪思想,害了很多企業家”。
無從評價馬云的“開炮”對與錯,但至少有一家銀行不在馬云的“炮火”覆蓋之下,這家銀行就是區域銀行中首個提出“生態銀行”概念的長沙銀行。以零售轉型和數字化驅動為依托,長沙銀行正在奏響一曲生態銀行“三重奏”。

在長沙銀行的發展過程中,“生態銀行”理念始終先行。財報數據則驗證了長沙銀行“生態銀行”體系的成功。
10月29日披露的三季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長沙銀行資產總額較年初提升13.66%,達到6842.49億元,進一步夯實了資產規模實力。實現營業收入131.11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4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72%和2.42%,前三季度該行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11.67%,在上市銀行中處于前列,盈利能力可見一斑。
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的產業與投資生態正是生態銀行“三重奏”的第一重奏鳴曲。
長沙銀行以持續深化產業洞察能力為核心,著力構建商行+投行、線上+線下、科技+生態、金融+非金融的公司業務新模式,圍繞打造“最懂產業的專業銀行”,加快構建產業生態。

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2020年1-9月,長沙銀行新增對公有效結算戶16554 戶,新增交易銀行客戶744戶。主承銷債券發行20支,發行金額154.4億元。新增綠色金融投放 68.39 億元,新增科技金融投放 38.19 億元。
與此同時,其深知“打鐵還需自身硬”,聚焦能力提升,持續優化資金業務,構筑起聚焦價值創造的投資生態。截至 2020年 9 月末,該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 352.04 億元,較年初增加 245.56 億元,增幅230.62%,凈值型產品占全部理財余額提升至 72.77%。
堅持深耕湖南和縣域下沉是長沙銀行“生態圈”根深葉茂的基石。作為湖南首家上市銀行,長沙銀行全行擁有30家分行(直屬支行)、 314個營業網點實現了湖南省地市州全覆蓋,以及4608個農村金融服務站確保對基層金融的“精準滴灌”。公開數據顯示,該行存、貸款在湖南的市占率分別由2019年末的7.4%、6.1%提升至2020年9月底的8%和6.4%,客群基礎進一步夯實。
深耕才能生根,長沙銀行懂得這個道理。
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該行資產規模突破6800億元,吸收存款本金總額4581.72億元,較年初增加709.94億元,增幅18.34%;發放貸款及墊款本金總額3092.67億元,較年初增加489.44億元,增幅18.80%。從中不難看出,長沙銀行與地方經濟同頻共振,展現出超強的韌性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有了足夠深的地緣護城河為基礎,長沙銀行更好使出“生態銀行”的看家本領。通過融合公司與零售業務條線,以工資代發等為鏈條,抵達高階零售客戶。
更重要的是,長沙銀行的“生態圈”從來不是閉合運轉,而是開放式向外周延。

繼2019年“數字驅動元年”之后,長沙銀行于2020年又躍入“數字驅動提質年”,通過大規劃、小場景、敏捷迭代推進數字化轉型。
立足于數字化的科技生態,正是長沙銀行“生態銀行”三重奏的第二重奏鳴曲。
從動作來看,2020年以來長沙銀行依托“科技引領、數據驅動”,構建起“線上+線下”、“客戶+賬戶”、“數據+生態”、“體驗+口碑”的金融新零售模式,全面推動零售業務轉型。
構建“生態銀行”,離不開金融科技的推動。長沙銀行不斷深化科技與金融、生態與場景的融合,持續推進線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體系再造。
無論是數字化賦能,加快構建長沙銀行“16213+”數字銀行體系,還是敏捷組織塑造,都是為建設面向零售小微的本地生活生態、面向公司業務的投行生態和面向資產管理的投資生態提供強大的科技與組織支撐。

此種再造的“魄力”無異于“刀刃向內”,目的正在于“向內生增長要動力”。
內部的“生態銀行”構造清晰了,長沙銀行并沒有滿足于“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把目光望向了科技巨頭,向外部力量借力。
今年9月,長沙銀行聯合騰訊、阿里、華為、中國銀聯、科大訊飛和湖南大學等48家單位共同組建金融科技湘江生態聯盟。
長沙銀行的思路很明確,“生態銀行”并非一地一隅的銀行,也并非一行一業的銀行,而是開放與無界的銀行。
金融科技湘江生態聯盟既可以借助“科技巨頭”的實力提升長沙銀行在數字化應用細分領域的技術和業務優勢,又可以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金融科技生態。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開放的生態聯盟平臺,圍繞金融科技產學研用,助力實體經濟,賦能普惠金融,服務社會大眾。
正如長沙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朱玉國所言:聯盟秉持平等、開放、連接、共創的原則,為湖南數字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這又是一種“境界”,“生態銀行”并不排外。
有著“硅谷精神教父”之稱的KK(凱文·凱利)曾在《必然》一書中預測,當下我們所進行的商業模式的轉變正是在優化人們的體驗。通過各種元素的重混來找到全新增長極,并為當下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找到新的應用土壤。
長沙銀行“生態銀行”戰略發乎于此,也成就于此。
目前,長沙銀行核心業務場景已實現100%線上化,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實現大幅提升,成為中小銀行擁抱金融科技的樣本銀行。

“我打飛的到長沙,就為一杯奶茶。”
為了一杯茶顏,很多人打飛的去長沙。而每一個打飛的來長沙的茶客,其后帶動的更是長沙的吃喝游購娛消費,有力刺激了長沙經濟內需與活力。
這就是網紅城市長沙的魅力,而坐擁一座網紅之城的長沙銀行,更善于發揮這“我這該死的魅力”。
2020年半年報中,長沙銀行首次明確提出“本地生活生態”概念,其核心思想就是覆蓋吃喝玩樂、醫教游養的場景,連接政府、商戶、和消費者的流量。
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而要拿到“流量的牌照”,非有“生態圈”不可。沒有生態圈,所有流量都是公域流量;有了生態圈,才能形成閉環的私域流量池。
KK在《必然》中陳述了一個趨勢:實體行業已經開始網絡化,此種網絡并非狹義上認為的互聯網,而是更為廣義的理解,即傳統層級化的結構逐步演變成網絡化的結構。
在中國互聯網商業的世界里,最為成功理解這句話的人當屬馬云,從“書生馬云”的年代他就試圖以“中國黃頁”來鏈接實體經濟,并以此為原點,一路“折騰”出了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改變并塑造了零售和金融兩大商業體系。
馬云的成功正在于對互聯網的謀篇布局,構建了一個既開放又閉環的“阿里生態圈”,而這正是無數商業模式的終極奧義:共生方能共贏。
長沙是一座網紅城市,無論是歷史深度、文化底蘊、還是消費經濟和娛樂休閑,從每一個維度上來看,長沙的網紅烙印都足夠深,而誕生在這座網紅城市的長沙銀行,也正在以自己獨有的方式逐漸成為長沙的“網紅”。
B站上有一個短視頻合集,幾個“打工人”正在為中午吃什么犯愁,這時視頻中跳出一個畫面:“想吃別糾結,來弗蘭社,你想吃的啥都有。”
這正是長沙銀行上線的“弗蘭社”客戶權益平臺給長沙市民帶來的新場景消費體驗。
這不前兩天,長沙銀行“弗蘭社”首屆嗦粉節在網紅嗦粉街又“玩了一票”,長沙的湖南米粉各路“門派”帶著自己的當家“明星”紛紛參賽,活動吸引了近萬名市民來到嗦粉街,紛紛打卡,一起“元”氣嗦粉。
“弗蘭社”首屆嗦粉節現場
事實上,長沙銀行圍繞年輕人“吃喝玩樂美”的需求,推出“弗蘭社,通過快樂商城+呼啦支付,鏈接本土生活,平臺化賦能中小商戶,聯動商戶端與用戶端,形成用戶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加速構建金融+生活的金融生態圈。
零售業務占比數據可成為直觀印證長沙銀行“生態圈”特別是本地生活生態成功之處的一個表征。
最新的公開數據顯示,長沙銀行零售貸款占比在同業中位居首位,優勢明顯;截至9月末長沙銀行零售客戶數達1429.24 萬戶,較年初新增 103.28 萬戶,疊加其豐富的本地生活場景,零售業務大有可為。
從“網紅”中來,到網紅中去,用不了多久,“弗蘭社”也會成為網紅,而這正是得益于長沙銀行的“生態銀行”戰略。
立足于場景消費的生態,堪稱長沙銀行“生態銀行”三重奏的第三重奏鳴曲。
憑借著產業生態、投資生態、科技生態與場景消費生態的乘數效應,長沙銀行已逐步構建起生態閉環,也真正奏響了“生態銀行”的三重奏鳴曲。
KK的預言在中國的零售商業已經得以實現,如電商里的阿里巴巴;而在銀行業特別是城商行領域正需要找到新的實踐者,一如長沙銀行的“生態銀行”新玩法。
易中天在《讀城記》一書中所說:“城市和人一樣,也是有個性的。因為個性鮮明才會有魅力。”
長沙就是這樣的一個城市,因為橘子洲頭、因為湖南衛視、因為茶顏悅色、因為岳麓書院,自然也就“網紅”起來了。
而生長在這個“網紅城市”的長沙銀行,早已融入了城市的底色、網紅的基因,以其獨有的氣質在中國的銀行業中獨樹一幟,并正在改變傳統金融機構給人們留下的刻板印象,更跳躍、更生動、更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