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元本清凈,湛然無雜染。
受納具六情,濁亂形神散。
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
內覺觀此道,氣靜神能定。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有人走!但能在眾多職業中尋得一項與自己心靈相依并堅持一輩子的生命事業確實是需要些智慧與緣分的!
何為生命的職業?我的理解就是冥冥之中,仿佛累世輪回有一項自己一直堅持未盡的功課,此生機緣使然再次相遇即覺似曾相識,無比歡喜,又能激發出無限的創造力,愿傾盡一生使其日臻完善并讓更多人受益。佛家里說法就是發愿,利益眾生。我在制香的過程中也報有如此發心,雖未達到至善至美,一直堅持在修正學習的路上。
早在孩提時期的我就留下了對香最初的記憶。我是在奶奶的庇佑下長大的,那時常會目睹她用山間藥草為鄉鄰免費治病的場景,神奇的草木在奶奶的搗鼓下,醫治好鄉親們的病痛,寬解病患的憂煩。路邊隨意生長的花草和生活中很多日常可見的物件是被施了仙法嗎?居然隱藏有神奇的療效!我的小腦袋里裝滿了疑惑!
奶奶告訴我:有人摔傷了,腿上腫起來一個大包,就敷追風箭(一種可消腫的草藥);西瓜藤揉碎后的汁水及仙人掌汁可治腮腺炎,胃不舒服,從土灶里面弄點鍋底灰服用……
我向奶奶發出疑問:鍋底灰不就是《西游記》里孫猴子為朱紫國國王治病所用的百草霜嗎?慈愛的奶奶解釋道:許多不同的草木經過焚燒后積存在鍋底,在日積月累的過程當中不乏一些草藥成分,所以這些不起眼的鍋底灰集上百種草藥精華為一身,就叫百草霜。
在老宅前,奶奶種上了片片草藥:三七、黃姜、芍藥、艾草……春末夏初,老宅前后彌漫著藥草盛開的香氣,沁人心脾。山間恬靜幽微,清風徐來,草藥、草木的香氣被吹散在空中,無處不在。這美好又溫馨的畫面,現在都時常會在我的腦海里重現。
我覺得治病救人的奶奶像一座燈塔,引領自己向前,向上……老人家這種用身邊常見植物治療疾病的方式影響了我對未來的選擇,大學時,我就報了中藥專業。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到北京大學參加一個講授易經的傳統文化課程,學習期間認識了一個姐姐,她隨身攜帶的香篆味道清奇,口中提到有關香道文化的各種新鮮名詞讓我好奇憧憬。
聞即信受,聞即探尋,從此我的心里有了香道這個概念。隨著不斷地了解深入,潛意識引導我發現這是真正屬于個人靈魂的東西,于是在全國四處拜訪制香名師。慢慢地,自己不再局限于品香,決心要制香!要制出適合自己的香,根據每個人體感不同,通過各種香藥特性的不同和合出適合的香品來。經過10多年的研究,制香儼然成了我傾盡全力去澆筑的生命職業。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位調香大師。漫長的生命長河中,人不過百年,而傳承卻有千年萬年,這靠什么傳承呢?在我看來就是記憶,這種記憶可以不用記錄,卻能代代相傳,帶有強烈厚重感的傳承,而每種傳承的厚重感又各不相同,這個就是可以嗅出味道來的特質。不同生活經歷會磨練出不同味道的人,帶著這種“味道”,我們感召著相應的人和事相聚。
《易經》云:“物以類具,人以群分。”“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每個人都屬于一種不同的香藥,經歷的過往都屬于和合配比的香藥,隨時散發著特質的芳香。
在制香過程中我有這樣的體會:好的和香中每一絲氣味都對應著相應的人體器官,以達到氣血和,五臟和,六腑和,性命和。和香發展經歷了幾個時期慢慢才形成了人類對香藥更廣泛的運用。我把她分為三個時期:萌芽時期,覺醒時期,智慧時期。
在萌芽時期,人類是憑著生理反應去感知,去做為的,我們常說的神農嘗百草就處于這個時期。
然后是覺醒時期,熟悉常見動植物氣味,不同氣味識別物體。知道這些氣味的來源和特征,利用氣味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服務。如古代祭祀,經常會用到不同香藥驅趕瘴惡之氣,創造宜人之氣。
最后到人類智慧時期,人們利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不僅可以有效地利用和控制現有氣味,而且還能夠根據需要去制造各種氣味,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利用各種天然及化學香精模擬香型制出的洗劑,空氣清新劑等。
香文化是以養生為目的,以香味為載體,引導人精神,心理和生理修煉的行為。和香體系是以易經玄學為基石,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下,以中醫養生和道家養生為代表的中國千年養生之道。
香文化亦在松靜體通。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調和(中和通)。二是以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以虛還靈。養生之法,在于松靜虛空。芳香可以開竅,清香可以醒神,濃香可以悅情,淡香可以寧心。
香可以引人入勝,亦可以引人入靜。古人云:上工守于神,粗工守于形。上工守于機,粗工守于關。中國自然養生的鼻祖就是祭祀焚香。
“香”是一種健康的自然元素,香氣通過含香氛因子的物質散發出來。香以養生、生理基礎,鼻司呼吸,生命在于呼吸之間。每人每天平均呼吸兩萬三千多次,鼻子上端有五百萬根神經末梢,它們將吸入的空氣分子很快送到中腦周邊的記憶系統,而鼻粘膜和末梢神經把感知的氣味通過經絡,快速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好氣息可以扶正,惡氣息則邪氣入侵。香氣聚積于胸中,隨著氣機的升、降、出、入,其運行上可至咽喉,下可氣入丹田,貫注于心脈以行氣血,從而輸布至全身百脈,滋養身心。
制香之前,我們要不斷品聞修靜,充分開啟鼻根,然后了解香藥祛邪避穢、潔身防疫、健脾開胃、納谷消食、透達經絡、疏通氣機等等功效。
同時了解了我們的這個機體,就明白了為什么焚香要用和香。《神農本草經疏》記載:凡邪惡氣之中人,必從口鼻入。口鼻為陽明之竅,陽明虛,則惡氣易如。得芬芳清陽之氣,則惡氣除而脾胃安矣!稄┦舷阕V》載:“五臟惟脾喜香”《黃帝內經》謂“香入脾”“土愛暖而喜芳香”《說文解字》言“芳也,從黍,從甘,甘入脾,香藥則多入經。”如:檀香,甘松,丁香等。香藥多溫香走竄之性,可透達經絡,疏通氣機,入心開竅。香藥健脾,故可疏通氣機,宣化濕濁,消脹除痞。
這些知識都是基本功,每一個制香師必須熟悉掌握,只有不斷提升自己,修煉內在,才能和出靈魂的味道,受益大眾。分享這么多,和香的關鍵在哪呢?就是香料選擇和制香之人,和香的靈魂就是香意,包涵了香氣、香韻、香境,以后會慢慢分享,本文開篇的那首詩個人認為是和香師心境提升的關鍵。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