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全球很多國家瞄準的產業制高點,對全球汽車行業和交通行業來說,這是一條關乎未來高度的賽道。在我國,為了積極響應國家《交通強國建設綱要》,讓更多“聰明車”開上“智慧路”,旨在快速提升我國智能網聯發展水平的智能網聯先導區建設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開展。
7月7日,第七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及標準法規國際交流會也在滄州舉行,大會展示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的最新進展和成果。會上,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宣布,我國已經完成智能網聯汽車第一階段標準建設。此外,就在不久前,全國首批城市級5G車聯網應用項目落地蘇州,中德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打造的成都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區也正式啟動,這些都將對我國智能網聯先導區的建設產生積極作用。
如果說2015年6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的批準建設,標志著智能網聯先導區建設的起步,那么到2021年6月,智能網聯先導區的建設已經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遍地開花。根據統計,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智能網聯示范區已不下50個。
智能網聯先導區的建設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生態化系統工程,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推動以外,各類創新技術的融合非常關鍵。目前,包括騰訊、百度等在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紛紛投入重兵布局,發揮各自的技術創新優勢,成為推動智能網聯先導區建設和運營的重要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我國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升級就此拉開序幕,車聯網產業也正以跨行業融合的態勢快速發展。
車聯網產業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隨著信息科技創新的不斷發展,各領域技術融合也不斷加快,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應用。我國整體產業發展勢態雖然良好,但車聯網產業仍然面臨著發展瓶頸。一是關鍵產品還未達到商用化水平。二是車聯網商業模式不清晰,網絡部署方案不明確,整個產業缺乏核心凝聚力,導致產業推動力量發散。
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借助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以智能網聯先導區為依托,開展規模化應用,從而推動核心技術研發迭代、車聯網產品成熟以及跨行業協作融合,探索車聯網產業發展和商用部署途徑,加速我國車聯網產業規模化商用。因此建設智能網聯先導區,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也正是基于智能網聯先導區在整個車聯網產業中的地位,國家和各大企業對先導區的建設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
發揮體系優勢 騰訊成智能網聯建設主力軍
隨著智能網聯先導區在全國范圍的不斷建設,頭部企業競相入場布局,而在眾多企業中,騰訊可以說充分展現了其作為國內領先科技公司的體系優勢,在5G、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LBS、安全等領域持續創新,攜手產業鏈合作伙伴,積極助力國內智能網聯先導區的建設和運營。
騰訊智能網聯主要面向智能網聯測試場、先導區示范園區等方向,以智能網聯與車路協同應用服務為目標,致力于成為應用場景和道路基礎設施之間的連接器,專注于在云端通過V2X消息集適配、信息深度整合和高效流轉等能力協同人、車、路、網、云,解決之前其各自獨立發展信息打通不暢的行業問題。
同時,騰訊以協同開放的姿態,積極構建“朋友圈”,共同推進智能網聯先導區建設。今年以來,騰訊先后已與天津、江蘇、湖南、四川等多個地方開展了智能網聯先導區的相關合作,同時,也與包括中國信通院、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達成了深入的合作。
一方面,充分發揮自己在數字技術和大數據等領域的領先實力,在智能網聯賽道持續創新,另一方面,以共建者的姿態,與諸多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協力發展,騰訊雙管齊下,內外兼修,目前在國內智能網聯先導區的建設大軍中已成為“先頭部隊”,并收獲頗豐。
例如,騰訊在智能網聯園區場景中的解決方案目前已入駐科技部“科技冬奧”項目,并已經在北京首鋼冬奧園區開展了基于5G邊緣計算和車路協同探索。待園區建成后,騰訊將可提供基于騰訊TAI車機或微信小程序打造的國民級車路協同應用,提高終端用戶對于車路協同業務的體驗感,并通過建立海量邊緣站點自動運維、低成本算力解決方案、第三方開放接入賦能等多個核心能力,解決車路協同等若干痛點問題。
如果說入駐科技部“科技冬奧”是騰訊智能網聯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那么自2021年開始與眾多合作伙伴達成的戰略合作,則是騰訊進一步夯實智能網聯領域第一梯隊的”組合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騰訊深度參與了天津西青國家級智能網聯示范區建設項目。騰訊利用在騰訊云、車路協同、5G通信、數字孿生、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積累和行業經驗,搭建了車路協同、V2X數據服務、數字孿生以及中微觀一體化仿真和預測等平臺,并且與西青區政府、天安智聯等合作伙伴一起,圍繞車聯網智能先導區智能基礎建設及應用平臺建設,在重點區域進行交通基礎設施網聯功能改造和核心系統能力升級。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