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成都人那樣生活”,已是當下的流行時尚。
作為13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的魅力表現在方方面面,也融入了成都娃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為呈現一個多元立體的成都,讓世界感知成都的獨特魅力,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舉辦的“我家住在公園城市”——2021主題短視頻創作及城市形象宣傳活動,用成都青少年的視角,拍攝一部公園城市宣傳大片,匯聚成一幅關于成都的“公園城市畫卷”,呈現成都的動人點滴。
十名拍客:
平均年齡10歲
齊心協力呈現 多元立體 的 成都
“3、2、1,開始”,隨著小導演一聲令下,為期半個月的公園城市宣傳大片拍攝正式開拍。
事實上,為讓同學們對視頻創作有更深刻的理解,開拍前,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宣傳片制作團隊主創成員劉老師就從專業角度,給這群平均年齡10歲的小拍客講解了拍攝要點,還引導他們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拍攝角色。
隨后,在理解導演、攝影師、燈光師、化妝師等角色的作用后,小小拍客們這才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踏上了拍攝之旅。
拍攝的半個月里,這個由10名小拍客組成的視頻拍攝團隊跑遍了大半個成都:熊貓綠道、交子公園、人民公園……
期間,為了找到交子雙子塔的最佳拍攝地點,小拍客們在晚上8點來到交子公園,有的托舉著重重的燈管打光,有的協調著拍攝現場,有的協助攝影師拍攝。一番拍攝下來,“不容易”三個字,是小朋友們共同的體會。
(圖1:小小攝制組在拍攝現場“工作”)
當日取景完畢,已是晚上9點過,往常這個時候,小拍客團隊之一的周錦曦已經躺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小床上了,這天卻和大伙兒一起在草地大口吃著簡易的晚餐,即便湖邊寒風陣陣,他臉上仍是掩蓋不住的喜悅,“劇組的工作餐好吃,(拍攝)也好開心!”
除了深夜拍攝,小拍客們還遇到過拍攝中途下雨的情況。但雨水并沒有澆滅大家的拍攝熱情,撐上雨傘、穿好雨衣,拍攝團隊又奔向了下一個拍攝地點。
又冷又累,想過退出嗎?有小朋友偷偷告訴記者,“工作確實好辛苦,但也很有趣,而且我們是一個團隊,不能輕易放棄,共同把視頻拍好,讓更多人了解咱們美麗的成都。”
(圖2:拍攝現場,小拍客拉上爸爸媽媽齊上陣)
值得一提的是,為達到最佳拍攝效果,小朋友們努力調動小腦瓜,會才藝的小朋友自薦拉大提琴,當群演不夠時,還有小拍客拉上爸爸媽媽齊上陣。
一部大片:
用童真視角講述美好生活
公園城市視頻展播即將開啟
說了這么多,是不是對小朋友們的拍攝內容十分好奇,拍攝的成果到底怎樣呢?
先來了解下劇本——為了讓小朋友們更加了解公園城市的生活,他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假期作業。
劇本里,主人公需要完成一份特別的作業清單,他將根據地圖上的指示,在“公園城市”里尋找“一山兩翼”的綠、水波蕩漾的綠、玉帶環繞的綠以及市井煙火的綠。
以下為視頻截圖
在龍泉上觀景臺,小主人公在爸爸的指導下操作無人機航拍,收獲了如畫的風景;在碧波微漾的交子公園,他發現了城市里隱藏的獨特魅力;在三環熊貓綠道上,小朋友們奔跑、騎行,在綠色的大自然里留下陣陣歡笑;而在人民公園,喧鬧與寧靜并存,主人公體會著這個城市里最幸福的背景音。
隨著“任務地圖”上一個個綠色被點亮,綠意盎然、科技感十足、古色古香的成都,在小小創作者們的童真鏡頭下一一呈現。
而這——就是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
同時,為讓更多人了解成都,小小拍客們制作的“我家住在公園城市”系列視頻作品,還有機會在成都戶外大屏和海內外視頻平臺展播,把詩情畫意的公園城市,傳遞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兩度征集:
一周征得上千名參與者投稿
以筆為媒描繪公園城市靚麗身影
事實上,作為公園城市的“見證者”和“講述者”,鏡頭承載了成都娃們太多想要傾訴的情感。
而且,前期的公益作文征集,也受到了成都青少年們的廣泛關注。發布一周,上千名參與者積極投稿,臨近投稿截止期限,還有家長和學校打電話反映征集時間太短,希望延長作文征集時間。
最終,作文征集階段歷時56天,從7月22日開始,到9月15日結束,共收到作品兩千余篇。
他們的作品中,創新、運動、美學、公園、文化、公益、美味、國際、門戶、夢想、幸福等都是關鍵詞。而這些,也正是此次作文創作的切入點。
(圖3:圣燈公園綠道)
比如,有同學對成都的第一印象是大熊貓,“它那黑白相間、憨態可掬的樣子太招人喜歡啦!”而作為大熊貓“老家”的成都市,其生態環境也格外宜人;有同學最喜愛的是公園城市的公園,例如,比杭州西湖面積還大的興隆湖濕地公園就是成都一張閃耀的新名片,公園從荒地變得蔥郁,人們在這里放風箏、露營、漫步,享受公園城市的閑適安寧……
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評委們根據主題、文采和原創等情況,對征集作品進行了嚴格的篩選,最終抉擇出10名小小創作者,進入下一階段的公園城市宣傳片視頻創作。同時,這10名小作者也成為了我們的小小拍客。
這些平均年齡10歲的小拍客,在寫作上表現出色,拍攝環節又怎樣呢?
拍攝結束后,專業的演員老師都對小朋友們豎起來大拇指,“所有的小朋友都是第一次接觸(拍攝),在現場非常投入,表現得很棒。”
文 李宇欣
(新媒體責編:zpl05)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