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藝術家網
張仁香,字玉馥,號守一,別名張孜嬰,曾用名張麗茜,筆名張祺玉,本名張賽香,齋名會仙閣,玉溪堂、洛溪堂、華仁居、億源齋,女,1965年生于廣東海豐縣,祖籍廣東梅縣,博客名筆神墨仙,幼承庭訓博覽群書,對國學經典用功尤深,精于文學創作,擅長書法,楷、行草、篆、隸諸體備精,草、楷、行尤善;精研體勢,碑志法帖簡牘造像無不涉獵,心摹手追,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自成一格;帖的書卷氣與碑的金石氣相得益彰,蘊含深刻的哲學內涵,備受推崇聞名遐邇,享有書仙美譽;風格筆勢溫婉含蓄,遒美娟秀,清麗典雅,入圣超凡,具有道的哲學思想的簡約深遂,又有儒學的中和之美與禪思妙悟的靈氣。具備文學和書法的深厚造詣,張仁香又在水墨畫領域獨辟蹊徑,營造了淡雅寧靜的意境,予人以寧靜邃穆,絕俗流美之感。
治學嚴謹,追求完美是張仁香的文藝宗旨,由于張仁香生性淡泊,深居簡出,把藝術與修心養性互為轉化,在書山墨海不懈努力地構建藝術世界,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張仁香先后成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女書法家協會理事、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三級作家。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汕尾市第三屆政協委員。汕尾市文聯歷屆委員。汕尾市書畫院特聘書畫家。香港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香港當代詩學會會員、中國炎黃文化出版社特約編審、中華女書法家聯誼會委員會副會長、《硬筆書法報》《金田》雜志社特約記者。多次參與組織策劃汕尾市重大文藝活動,熱心文藝公益事業,創辦億源藝海文藝網、億源齋文化藝術工作室、億源齋文化藝術培訓中心舉辦文藝公益培訓。
為了精益求精,開闊視野與閱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張仁香先后參加了《黃金時代》雜志社、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班、研修班!对娍纭犯哐邪、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培訓中心文化專業人才管理班、廣東省委宣傳部鄧小平文藝理論讀書班、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二屆書法研究生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首屆當代藝術國畫研究生班學習深造。
作品傳略載入《當代書畫名家百人集》等數百部。書法作品入選廣東書法園·嶺南霞光第四屆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提名展之“女子書法十家”,曾應邀參加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組織的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書法展覽交流活動,中國書法家協會組織的國際書法家聯合總會聯辦的世界19個國家參加的第九屆新加坡國際書法藝術交流活動、第十屆馬來西亞國際書法藝術交流活動、第十一屆泰國國際書法藝術交流活動、乞巧節·女兒夢國際女書畫家聯展、第二屆女書法家訪日代表團藝術交流活動、首屆海峽兩岸女書法家聯展、龍騰盛世·弘揚經典全國書法名家婦女展等等。
書法作品多次在“五洲杯”“書圣杯”等國內外書畫大賽中入選獲獎!稌c畫》《語言文字報》《書法世界》)《中國藝術報;中國書法學報》《廣州日報》、《香港書畫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家》《畫書詩》《東方書畫人物》《人民美術》《書法報》《書法導報〉》《神州》等刊物曾專題報道其文藝成就。辛勤的耕耘結出豐碩的成果,張仁香在四十多年的探索實踐中,拮取古今中外文學、哲學、藝術精華融通領悟,形成自己的文化藝術體系,升華為哲理深遂,思想深刻,優美雅致的文風,滲透到書畫藝術創作形成了洞達俊逸,氣勢磅礴,渾厚靜穆的藝術風貌。已出版的專著涵蓋詩歌、散文、小說、評論、對聯,楷書、行書、草書等諸多體裁;分別為《天涯芳草》大連出版社、《、心靈的歌》花城出版社、《蔚藍的情思》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粵東放歌》銀河出版社、《校園綺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緣定》中國戲劇出版社、《美的旋律》作家出版社、《詩意的生活》作家出版社、《存在是一種形式》作家出版社、《藝海探珠》汕尾市委宣傳部新聞出版處、《張麗茜書法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善美之城·張仁香國學經典書法作品展作品集》書法出版社、《小楷道德經》廣東教育出版社。書與作品為廣東省作家協會、中國西部愛心書苑、中國民俗文化研究會、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等諸多文藝機構或個人收藏。文藝網站中國圖書網、中國著名書畫家網、中國藝術家網、中國著名書法家網、廣東作家網、廣東書法家網、國家現代藝術網、中國黃頁網等曾轉載其文藝傳略。展現文藝成果,加強與國內外的藝術交流是藝術必不可少的表現形式,除了應邀參與中國書協舉辦的藝術活動,張仁香在熱心文藝公益的文藝團體及企業的支持下在廣東省文聯藝術館、廣州市高創父紀念館、佛山市藝術館、陸河縣文化館以及深圳等地舉辦了書法作品個人展和聯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學以致用,弘揚國學經典,張仁香決定利用業余時間創作草書長卷《正統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大藏經》(五千零四卷)《儒學十三經•諸子百家》等,出版國學經典系列書法作品集。
張仁香在建立個人文藝體系,構筑藝術世界的歷程中,創作了精妙絕倫的藝術佳作,層出不窮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心曠神怡!予人以美的薰陶,心靈的洗禮,激發人追求美,創造美的愿望;體現出較高的美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