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電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聊城市魚山梵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5月8日在東阿魚山梵唄寺舉行第十三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日活動。
當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魚山梵唄寺住持釋永悟禪師帶領傳承人們進行了魚山梵唄代表作《太子頌》浴佛展演、傳法授徒、口傳心授魚山梵唄四十二契之六契等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活動。
第十三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日活動期間,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非遺傳承教育實踐。
梵唄,古稱“魚山”,是“魚山梵”或“魚山唄”的簡稱,意譯為清凈智慧歌贊的音聲,是傳統音樂范疇。因三國時魏陳思王曹植在魚山聞梵制唄而著名。梵唄是中國人發展構建佛教思想而形成獨特佛教理論音聲自性法門的產物,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典范,是中國佛教音樂的開端,是華夏文明智慧的結晶,為中國佛教聲韻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8年6月,魚山梵唄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2年12月,釋永悟被國務院批準、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魚山梵唄至今已舉辦培訓35期,舉辦國內國際文化交流百余場。
2021年1月,經聊城市有關部門批準,聊城市魚山梵唄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正式掛牌。2022年1月,經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認定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2月15日,魚山梵唄音樂傳承項目”列入山東省委、省政府《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
二十年來,傳承人釋永悟以“復興梵唄,生死與共”保護遺產的宣誓,致力于搶救瀕臨失傳的魚山梵唄,開展挖掘整理、收集研修、記錄保存、成功申遺、傳承保護梵唄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多部教程著作,修復了元朝古籍善本《魚山聲明集》、明代《魚山私鈔》等古籍。
2021年10月,傳承人接受中國新聞社“東西問”專訪。題為《釋永悟:為什么“阿(ā)彌陀佛”到中國就成了“(ē)彌陀佛”?》的專訪,指出了“梵唄源魚山,阿(e)韻緣于東阿(e)”的梵唄是中國佛教聲韻學的開端。該文被中國新聞網、大眾網、《學習強國》、人民網等多家媒體轉載。
魚山梵唄傳統音樂,歷史傳承瀕臨失傳,雖經二十年搶救保護,但目前仍然傳承艱難。傳承人釋永悟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應繼續堅定不移傳承好“魚山梵唄”,辦好傳承教育實踐基地,服務社會。(完)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