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紅色先鋒,勇于擔當;他們逆流而上,默默奉獻;他們披星戴月,揮灑汗水 ...... 他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他們讓黨旗更加鮮紅!
—— 作者題記
一個支部一個戰斗堡壘
上海,一座2500萬人口的城市,世界東方的一顆璀璨明珠。
一場新冠疫情的卷席,上海無奈而又勇敢地按下了暫停鍵,這一封就是兩個多月,給這座世界矚目的城市籠罩上一層悲壯的陰霾。
浦東是上海最嚴重的疫區,也是最早封城的區域。轄區惠南鎮建欣北苑,有12幢居民樓,394家住戶,840名居民,屬于本輪新冠肺炎疫情重點區域之一。
臨時黨支部書記施 正華在核酸取樣現場組織工作
擔當,一支特殊的臨時黨支部
該小區自3月11日第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開始,相繼封樓、封小區,到上海封城,至今已有79天。
期間,小區居民中有3起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戶密接者家庭;居委會和物業成員均有人確診。所有感染者被送醫治療,其密接者同時被封戶、封樓隔離。
一時間,小區抗疫工作陷入困境。
疫情就是命令!
4月5日,小區里的施正華、嚴軍民、顧佳偉、復員軍人方宏生4名共產黨員得知情況后,挺身而出。經居委會報備上級黨組織后,緊急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施正華任支部書記,與臨時抽調的4名物業人員、隔離居家辦公的居委會人員、以及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下派人員,火速形成了一支抗擊疫情的新生力量。
復員軍人黨員方宏生在核酸采樣現場執勤
黨員嚴軍民協助醫生在居民封控樓進行核酸采樣
信仰,共產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臨時黨支部成立后,4名共產黨員立即投身戰 ”疫” 一線,他們將所有任務分配至各樓組志愿者,有序組織開展核酸檢測、抗原發放、小區防疫巡邏、樓道公共區域消殺、病號配藥送藥、民生物資發放等。
4月7日上午,小區進行新一輪的全員核酸檢測,雖然4名黨員和所有的樓組志愿者一樣,都穿上防護服忙碌于整個核酸取樣現場,有條不紊地組織工作,但仍有居民在現場大聲質疑:我們小區有黨員嗎?請問有黨員參加了志愿者嗎?
“ 你是誰?憑什么管這么多閑事?” 同樣的尷尬,記者在執勤時又遇到過一次。那次是在提示一位居民將生活垃圾送到垃圾房去,不要放在樓群門口。否則,會引來流浪貓刨食,還給本來就缺崗的小區保潔員增加勞動負擔。本是好意的友情提示,卻遭來那位居民的挑釁。
經了解,本小區的居民是由上海其他好幾個行政區和本地居民規劃拆遷過來的,人員結構復雜,社情復雜,管理難度大。
面對如此尷尬和被動的處境,臨時黨支部會議決定,要主動地把黨員身份亮出來。
正在康復中的委居會黨支部書記得知情況后,積極協調其它部門,趕制了一批印有黨徽標志的胸貼,又從上級部門領取了一批印有黨徽圖案的黨員志愿者紅色馬甲。
同時,小區的物業——上海中建東孚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也積極行動起來,為每一位物業人員印制了紅色胸貼。
一時起,穿著印有黨徽紅色標識與穿著印有 “中建東孚物業” 紅色字樣標識的大白們,成了小區戰疫一線的一道風景,也給居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黨員顧佳偉在核酸檢測掃碼登記
黨員胡春榮為居民發放生活物資
4月19日,從封控樓解封出來的共產黨員胡春榮,也加入到臨時黨支部,與大家并肩作戰。
記者發現,在每次全員核酸檢測現場,都能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個子不高,墩厚硬朗,和藹可親,總是默默地拿著噴壺在場地消殺,并維護著排隊秩序。每次發放生活物資的搬運隊伍里,也都有他的身影。
采訪中得知,他叫陸金初,今年71歲,1969年入伍,1970年6月入黨,曾是蘭州軍區某陸軍野戰部隊的步兵,服役4年,年年都被評為“五好戰士”,退伍后參加工作,也是多次被評為 “優秀共產黨員“。
52年黨齡的陸金初在核酸采樣現場維護秩序
由于年歲已高,加上自己的文化水平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本次疫情最艱苦的時候,他主動找到臨時黨支部書記,只想默默地給臨時黨支部和自己樓組長做個幫手,為抗疫出一份力。
雖然不愿表明身份,但有著52年黨齡的陸金初,不忘初心,像小區大家庭里一位德高望重的家長一樣,他的身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鞭策和激勵著我們新一代的黨員要牢記使命,勇于擔當。
為孤寡老人送發生活物資
責任,溫暖了27位孤殘老人
“共產黨員,我和你說個事。” 、“黨員,哪天可以配藥?”、“黨員,什么時候可以解封?”…… 作為黨員志愿者的我,走在路上,經常聽到有人會這樣招呼,反映各種情況。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小區里的居民雖然不知道這6名黨員的名字,但知道一個共同的稱號“共產黨員”。那紅色的黨徽,給予了居民們的信心和力量,也成了他們的主心骨。
4月9日,一位七十多歲的婆婆向志愿者樓組長陳玉芬反映,說她家沒菜吃了,自己又不會去網上搶購,一時陷入困境。
了解情況后,當日下午15時50分,臨時黨支部施書記與物業經理袁曉艷一起研究方案,幫助孤殘老人解決燃眉之急。
后經居委會同志在線上的多方協調和統籌,18時50分許,27份蔬菜包如數送到27位不會網上“搶”菜的孤殘老人的手上。一位季阿姨激動地感謝大家,說在這么艱難的時刻,還沒忘記她們這些空巢老人。
3個小時,27份慰問蔬菜包溫暖著27位老人的心,也溫暖著整個小區居民的心。
從那后,這27位老人的生活,成了居委會、臨時支委、物業、志愿者心頭的一件大事。
物業經理袁曉艷(左)與掃碼員朱潔在封控樓前核酸采樣掃碼
守護,提速核酸檢測采樣
疫情當下,大規模的核酸檢測是篩查感染人群的重要手法。剛開始 ,該小區設有1處采集點,居民們集中核酸取樣,每次都需要5個小時 ,最長的一次達7個小時。
時間拉得太長,醫生、志愿者、物業管理人員都要消耗大量體力,遇到刮風下雨天氣,更是讓人疲憊不堪。加上今年上海春季的雨水天氣較多,這給小區每次戶外全員核酸采樣工作增加了更大難度,居民的抱怨情緒也越多。為此,全體志愿者一致建議必須改進方法。
那就改!
如何改?又是一道難題擺在面前。
臨時黨支部黨員與物業袁經理和掃碼員朱潔一起,對核酸檢測取樣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分解。梳理中發現,占用時間最長的是掃碼環節,每次兩名醫生做核酸采集,需要排兩排隊伍,而現場只有一部掃碼儀器,導致經常出現一名醫生采集時,另一名醫生歇著。
另外,同時排兩隊,總會有人站錯位置,出現混亂,給現場帶來很多的困擾。
問題找出來了,怎么解決?
增加一部掃碼儀。
大家經過反復的實地考察和現場模擬,最后決定,借調一名掃碼員,增加一部掃碼儀,分設兩處采集點,志愿者隊伍也同樣分成兩隊,形成兩套完整的采集隊伍。而且,明確樓組劃分,重新規劃排隊路線,各樓組居民采取閉環式來回,互不交叉,互不影響。
第一次按改進方案執行,不僅現場秩序保持得非常好,還節省了1.5個小時。這更加堅定了大家改進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大家又對現場組織環節更進一步地完善和協調。
經過6輪的全員采集的磨合后,5月27日上午,小區居民再次全員核酸檢測,兩支采集隊伍緊張有序地展開工作。最后,完成現場全部采集工作只花了1.5個小時。
一片驚嘆!
節省了3.5個小時,看似一個簡單的提速,其實它是一個特殊情況下的快速反應機制的建立。同時,凝聚著臨時黨支部與全體戰疫志愿者們的集體智慧和戰斗力。
黨員胡春榮在自己的戰疫日記中寫道:“很榮幸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點,特殊的背景下,與來自不同單位的黨員同志并肩戰斗,這段親身經歷比任何一次主題黨日教育都來得深刻。一名黨員一面旗幟,每一位黨員志愿者都在用心守護著小區居民的安全,彰顯了臨時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青島晚報》資深記者/編輯徐同寶在電話采訪中,流著淚感慨道:“血總是熱的!你們都是善良的人!”
正如志愿者黃琴芳在戰疫小視頻里的配音唱的那樣:經過多少風風雨雨,流過多少委屈的淚,風雨之后才能見到彩虹,沒有隨隨便便成功的人,感謝所有愛我的人,感謝所有寵我的人,一路上無悔的陪著我,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是的,我們都是有人寵的人,我們都是幸福的人。因為我們堅定信心,滿腔激情;因為我們斗志軒昂,勇往無前!
【共產黨員志愿者 復員軍人 方宏生 撰文并攝影 】
為居民分發抗疫物資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