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內蒙古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承擔著綠色轉型的重任。破解轉型難題,電力成為主戰場。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
論壇現場
6月16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工商業聯合會的大力支持下,由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主辦,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協辦的新型電力系統下內蒙古新能源發展論壇在呼和浩特市舉行。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姜愛軍、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少軍、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地區部總裁劉玉璽出席活動并致辭。論壇上,政府機構、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圍繞“新型電力系統下內蒙古新能源發展”的主題,分別從行業形勢、大基地建設、技術創新等方面,深入探討如何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深挖綠色動能等話題。
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姜愛軍致辭
自去年10月起,我國從國家層面多次提出加快推進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建設。今年以來,國家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的原則發布了一系列促進綠色轉型的重大政策措施,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對區域內現有煤電機組進行升級改造,探索建立送受兩端協同為新能源電力輸送提供調節的機制,支持新能源電力能建盡建、能并盡并、能發盡發。“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在沙漠、戈壁、荒漠等規劃建設規模達2億千瓦的風光大基地。內蒙古“十四五”節能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裝機總規模達到1億千瓦以上,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0%,成為全區電力的主體能源。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光伏電站可靠性及資產安全顯得倍加重要。
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姜愛軍介紹,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肩負保障華北、西北、東北等地用能需要的重大任務,碳達峰、碳中和為內蒙古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契機和強大驅動力。內蒙古正堅定地推動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力爭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應、供給體系,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姜愛軍表示,近年來,內蒙古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能源經濟進一步壯大,新能源成為自治區能源結構調整的主力軍。從前端裝備制造到后端的可再生能源電站建設運營,內蒙古都走在前列,成為全國最大新能源生產基地和消納利用地。全區以能源結構轉型引領,帶領產業結構轉型,將全產業鏈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高效、循環、清潔、低碳的綠色制造體系,同時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一體推進風光資源開發、產業鏈延伸配套和場景應用拓展。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少軍線上致辭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少軍認為,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比較獨特的一個能源和電力板塊,并在新能源的發展進程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對于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曾少軍提出了幾點想法。一是內蒙古自治區要著力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特別是通過高載能來促進新能源消納;二是著力推動儲能的技術進步和應用;三是進一步推動新能源領域的國營和民營的增量混改,既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也為國有經濟在新能源里面拓展新的天地;四是大力發展多能互補,不搞單一新能源;五是要重視農牧地區的新能源發展。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地區部總裁劉玉璽致辭
2022年4月8日,內蒙古鄂爾多斯隆基綠能全產業鏈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主要在伊金霍洛旗蒙蘇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年產20GW單晶硅棒和切片項目、30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及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是在技術先進性、成本經濟性方面具備全面領先優勢的全產業鏈項目。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地區部總裁劉玉璽表示,眾所周知,土地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對生態安全、消除貧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都會造成嚴重影響。過去很長時間,光伏從業者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光伏對于全球荒漠化治理以及地球生態修復的意義。隆基在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實施的光伏治沙項目,就是在荒漠化地區進行“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等綠色生態發展模式的積極探索。
劉玉璽指出,現如今,光伏治沙模式已經在改善生態、土地治理方面顯現出巨大的潛力和作用。而過去十年,光伏發電的技術和成本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還能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實施的“光伏治沙”項目進行的“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等綠色生態發展模式,也是新能源背景下的一次積極探索。未來,光伏對于防治荒漠化,甚至應對氣候變化,還有著無限可能。
行業專家、企業代表作主題報告
論壇分為主題報告和圓桌對話兩個環節進行。
在主題報告環節,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太陽能處副處長王昊軼講到,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新形勢下,對新能源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能源發展既要體量,也要質量。這其中,風電、光伏基地化開發是支撐。面向中長期發展,要體量就必須通過提升效率、場景多樣化等方式提升空間利用率;其次,是要結合用地場景,充分挖掘光伏、風電的開發利用形式。對于質量而言,必須要提升新能源的安全可靠供應能力,不單要看裝機、看電量,也要逐步承擔起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責任。而面對新能源的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也必須提高新能源發電的可調、可控。
內蒙古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海利
內蒙古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海利提到,為了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要求,我們要做一些市場化的改進或提升:第一,打造高水平的國家新能源輸出基地;第二,吸引產業落地,就地消納新能源電力;第三,推動電能替代,促進能源結構轉型;第四,開發需求側管理,實現源荷互動。
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總工程師惠星表示,沙漠、戈壁、采煤沉陷區本身就是生態較為脆弱的地區,選擇其作為光伏項目開發時,需要考慮綠色、環保、生態的建設理念,同時也要警惕極端天氣、溫度、移動沙丘甚至洪水等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光伏設備選型方面,要因地制宜地采用高效組件,節約用地,提升發電效率;電站設備選型方面,要充分考慮經濟性及度電成本;其次,在系統上,要選擇合適的運行方式,充分考慮地形地貌、地質條件等,提高土地利用率。
中國華能集團北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曉舟
中國華能集團北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曉舟講到,“十四五”期間,要著力落實新能源建設以消納為前提,著力拓展新能源外送與就地消納市場,著力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著力完善政策支持,需要建立一個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的長效機制。
李曉舟對于新能源建設提出以下意見:一是持續推動火電靈活性改造;二要促進自備電廠參與調峰;三是充分挖掘需求側響應潛力;四是發展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五是可以統籌兼備保障源網荷儲各方經濟性,規避長期投資風險;六是保障源網荷儲規劃建設運行協同,充分帶動新一代能源產業鏈發展;七是發展新一代電網友好型新能源示范電站;八是發展綠色供電新型工業園區;九是因地制宜推動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儲能項目建設;十要積極完善體制機制。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站解決方案技術總監張娜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站解決方案技術總監張娜表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對光伏電站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光伏電站發展方向首先是要聚焦產品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保障其能經受住極端天氣的考驗,為新型電力系統保駕護航。以組件為例,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光伏技術發展應回歸到效率主航道。
張娜指出,光伏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可以與很多產業相融合,要進一步挖掘“多能互補、源網荷儲協同互動”和“綠電+綠氫”的應用場景。在未來光伏建設背景下,要需要“四化”模型:即設備模塊化、裝備預制化、施工輕量化和安裝機械化。而光伏電站建設和運營也將逐步轉向數字化、智能化,例如無人機的創新應用,就會大幅度解放人力資源,提高電站可視化效果。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徐斌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徐斌提到,儲能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裝備基礎和關鍵支撐技術,在近年來的政策意見中,是鼓勵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的。這些,都對儲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2020年,我國的儲能裝機主要是抽水蓄能、電化學、壓縮空氣等。到2021年底,全球儲能市場將有90%是抽水蓄能,7.5%左右是電化學儲能,剩下2%左右為熔鹽儲熱、壓縮空氣儲能和飛輪儲能。
內蒙古電力勘測設計院新能源設計總工程師徐廣瑞
內蒙古電力勘測設計院新能源設計總工程師徐廣瑞表示,光伏組件選擇,需要在降低BOS成本的目標下進行考量,同時綜合考慮光資源、轉換效率、反射率、溫度系數等因素。根據安裝場景、限制因素等,我們應該合理選擇組件尺寸,需要關注生產可行性、組件可靠性、系統端匹配性、人工安裝的效率和破損率等問題。
內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徐淑銀
內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徐淑銀表示,無論是風力發電還是光伏發電,這兩種發電方式都存在波動性,儲能的存在可以起到調節負荷曲線、削峰填谷的目的。儲能在人類社會中無所不在,儲能技術也是能源革命的關鍵技術支撐。未來的儲能市場不可能是某種單一儲能技術獨占鰲頭,一定會呈現多元化發展,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和不同的應用要求綜合考慮電源、電網、負荷特征,選擇合理的配置方案。
圓桌對話現場
在新能源背景下,此次論壇上,能源、低碳等詞匯再燃熱度。圓桌對話期間,中國電建集團北方區域內蒙古總部常務副總經理吳建旗,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顧問、內蒙古電力集團工會原副主席楊水山,內蒙古電力刊社設計院新能源設計總工程師徐廣瑞,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地區部總裁劉玉璽等嘉賓圍繞“如何將內蒙古打造為示范性新能源基地”“新型電力系統下的能源安全”“新形勢下光伏電站開發方向與模式”等主題面對面展開探討交流。
圓桌對話現場
中國電建集團北方區域內蒙古總部常務副總經理吳建旗表示,近年來,光伏與各行業深度融合,探索出了更多光伏產品的應用場景,形成光伏與其他行業融合的解決方案。比如光伏+農業、光伏+漁業、光伏+養殖、光伏治沙等。其中,“光伏羊”模式,將畜牧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一個新思路。
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顧問、內蒙古電力集團工會原副主席楊水山提到“十四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提出實施新能源倍增計劃,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裝機占比將超過50%,成為全區電力的主體能源。自治區一直在堅持屬地消納和大規模外送,堅持集中和分布式并舉,在持續推進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建設。
楊水山表示,當前,我們正在以國家隊的標準嚴格要求,加強自身建設,建成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靈活開放、數字賦能的現代化電網,同時兼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與各位同行一起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內蒙古。
活動現場
與會人員紛紛表示,專家學者所講內容豐富,高屋建瓴,思想超前,受益匪淺。加強新型電力系統下內蒙古電站建設、新能源應用等新趨勢、新技術的交流,共商發展之策,這對開拓內蒙古新能源發展思路,明晰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李遠)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