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
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重要發展理念,同時也是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鄉村生活方式及生產方式轉變帶來的環境問題愈發嚴峻。其中,水污染問題是農村環境污染的重中之重。為響應鄉村振興和環境保護共發展的號召,大量企業主積極參與行動,而堅持創業之路的艾鑠,也是其中一位。
(士繼生態創始人艾鑠)
先進技術穩固振興之路
“大一進校,我們實行導師制,這讓我有機會跟老師們進一步溝通和交流,在我透露了自己對環保的興趣后,老師鼓勵我,讓我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艾鑠表示告別了緊張的高中生活,進入大學,學業、社團、社會實踐讓新生們無所適從,但幸運的他得到了專業老師的指導,并參與了污水處理技術研發等科研項目,回憶大學校園時光,他依然對那段科研經歷記憶猶新,于是在2015年通過專業知識學習,開始組建團隊研發適用于農村污水相關技術,這便是士繼生態誕生的契機。
(實驗室研發圖)
“這么多年我們一直專注在超抗逆極端環境微生物的篩選、應用和成果轉化,就是立志要為國家環保事業添磚加瓦。”作為士繼生態的創始人,艾鑠真誠且堅定,“并且承諾了以創新、務實、誠信、專注作為企業價值觀,同時和產研結合,打造國際領先的生物強化技術,盡力為客戶提供最優的產品、方案和服務。”士繼生態自成立以來,不僅為污水處理提供包含微生物菌劑產品、智能裝備及工藝的整體技術方案,還面向不同大大小小村鎮,以“污水處理無泥技術包”為核心,提供“穩定達標”、“提質增產”、“零排放”、“降本增效”的技術服務。
為了嚴格履行企業承諾,艾鑠的團隊將產品技術視為立業之本。艾鑠表示“只有持續先進技術的創新,才能解決農村污水處理面臨一系列問題。”于是首創了農戶分散污水處理“無泥”技術包,相較于市面主流技術,從反應機理上顛覆傳統方式,擺脫了對“碳”依賴,將工藝流程簡化為一步式處理,同時保障系統“微能耗”穩定運行3年以上。這一成果相較于國內外對標技術,其綜合成本降低90%,碳排放減少70%,有效直擊了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市場主要存在的收集管網建設成本高和處理成本高兩大痛點。
(產品圖/效果圖)
“想要把振興之路走得更寬、更遠,就必須有更多的積累和積淀。士繼生態的研發人員都來自重慶理工大學,為了保持企業技術的先進程度,我們同時推進了和很多其他高校的產學研合作。”艾鑠表示團隊都非常重視技術創新,自主建設了超抗逆生物強化技術研發中心,是依托重慶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的重點實驗室研發平臺,還與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環科院等單位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協調技術攻關不斷提升技術實力。
為了確保農村廢水處理和企業鄉村振興之路的發展,都付出了什么呢?
艾鑠坦言:“確實在這過程中遇到很多困境,也付出了不少汗水。”如何水能擔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為市場應用的產品呢?面對農村污水處理費用高、廢水分散的痛點又怎樣解決?這些問題一直在艾鑠的腦子里縈繞。為此,他一邊到村鎮廢水處理工程實地調研、到環保企業參觀學習,一邊輾轉于各大環保論壇和會展交流活動。“那段時間真的很忙,但是收獲很大,我不僅了解了市場的技術需求,也對推進鄉村振興之路更加堅定。”艾鑠說:“實地去村鎮上看了之后,才會真正明白鄉村環境治理問題的痛心疾首。鄉村生活污水除了居民的家庭活動用水外,還混有垃圾堆放產生的污水和高濁度的雨水徑流等,匯集的污水水質成分復雜。這不僅給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也給我們解決這一問題造成了困難,因為這種環境對微生物適用范圍要求極高。”
為突破傳統微生物適用范圍的局限性,艾鑠帶領團隊歷經多年艱苦研發。“我們在填埋場滲濾液、青藏高原極寒土壤、養殖場糞污等極端環境進行了上百次野外取樣,并系統開展了微生物原位富集、復合誘變、梯度馴化等工作,構建首家完備的極端微生物菌株庫其規模達1000多株。”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研發,便會有不一樣的成果。
至此,經過無數個日夜的研發實驗,士繼生態研發了三種超抗逆生物菌劑,使得在農村分散污水的處理進程中有超乎傳統菌劑的效率和質量。
不懈努力終成碩果累累
經過團隊夜以繼日的創新研發,士繼生態已成功實現國際首家污水處理過程污泥近零排放工程示范,在國際上首創了污水提標“無泥”技術包,并在國內率先工程化應用。同時,士繼生態擁有獨立自主授權專利4項,打破了國外專利保護和技術封鎖,核心技術在2020年獲評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21年獲評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二等獎。
“我們要秉承綠色生態循環的理念真正地解決鄉村環境污染的問題。”在艾鑠的思想引領下,團隊為重慶、河北、安徽、廣西、上海、寧波等全國100余村鎮污水處理站提供技術服務,提出的解決方案可在低成本、低碳條件下實現農村分散污水處理穩定達標處理。截止2022年4月,公司已簽下1000多萬業務訂單,預計本年實現主營收入近5100萬元,凈利潤1530萬元。
艾鑠帶領團隊在解決鄉村環境問題的同時,也不忘帶動鄉村人民就業。“響應國家號召的同時,我們也有需求,這是雙贏。”艾鑠淺淺的這一句話,卻展現了他的真誠和這么多年對初心的堅守。2025年士繼生態預計直接就業100人,間接為鄉村提供管理、工程等1000多個就業崗位,用科技改善鄉村生活污水及周邊河流的水質,促進鄉村生態振興。
(公司圖片/會議/頒獎)
除業務方面,士繼生態本身的發展也不容小覷,“有活力、有技術、有經驗”是艾鑠對自己團隊內部由心的評價。在短暫的幾年內,企業能從一張白紙演變成如今研發、工程、市場、財務、人事等完善的組織體系,團隊的迅速壯大也應證了團隊成員們對艾鑠這一創始人的高度認同,如此才有了互相進步、相互幫扶的一個過程。這樣的團隊在2019也不出所料地獲評首批“重慶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團隊”稱號。“我們企業共獲得3輪投資,在2018年和2021年先后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種子輪投資和市級種子基金公益參股,同時在今年5月順利完成天使輪500萬元融資,在資方合作伙伴的加持下未來公司在農村污水處理領域將迎來快速發展。”
(團隊圖片)
然而這樣的發展并沒有使艾鑠驕傲自滿:“這并沒有什么,我相信只要為社會做貢獻,社會自然會支持我們。在感謝有眾多合作伙伴的同時,我們將更義無反顧地將環保持續做下去,將綠水青山延綿下去。”作為一名創業多年的企業主,保持這份本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們也在他的言語中感受到了一位青年創業家的夢想與信念。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選對適合自己的方向,選對理念一致的合伙人,勤于自我,修于自我,方能成業,這是艾鑠的創業理念。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正是憑著一顆激情活力的初心和拼搏向上的斗志,艾鑠團隊才得以在環保、振興之路上拼闖出一片天地;心有江河,守正如初,相信勇敢拼搏的他們可以一路馳騁,越過連綿高山,擁有更廣闊的未來。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