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國家大力推廣政企合作投資模式以來,同步伴生了政信金融這一政企服務形式,各類社會資本方包括央企、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和大型民營頭部企業紛紛響應。具有國資背景的中國通廣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通廣”)預見到政策帶來的大機遇,成為最早一批進軍政企服務的企業,并開啟政信金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業務,至今已八載有余。
政企合作模式在中國的推進屬于“摸著石頭過河”,我們也看到八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政信金融發揮的顯著作用,所以在2022年經濟承壓下,中央政策密集出臺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托底經濟時,均把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明確寫進政策。作為政信領域的先行者,中國通廣摸索出了一套閉環的政信金融投融建服務模式,成為企業立足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法寶”。
在中國通廣開啟政信金融服務八周年之際,本社記者特別采訪了中國通廣董事總經理范宗杰先生,分享企業投身政信,以閉環思維提升服務水平賦能地方經濟發展的故事。
范宗杰表示,伴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參與政信的主體更加多元,需要各方通力配合,用閉環思維去做民生項目的“投、融、建、管、退”服務是打通政企合作的關鍵。“現在這個社會,一錘子買賣好做,但是‘共創、共贏’的思維才是商業文明時代做大做強的基礎,所以我們堅持項目投融建的閉環思維,因為閉環的金融才能實現良性循環。“范宗杰說道。
地方發展大勢已成,凝聚政信合力促地方發展
范宗杰表示,從發展戰略上看“十四五”規劃乃至未來30年中國發展的目標已經非常清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已經不輸世界發達國家城市水平,而真正具有更大發展潛力的是深入廣大腹地的二三四線城市,其中縣城已經成為國家加速推進現代化的重中之重。范宗杰說:“我們非常幸運的是,在開始投身政信事業的時候,就瞄準了我國最具發展潛力,后勁十足的一批縣城,且多個地區被納入發改委確定的重點發展示范縣。”
從國家的宏觀調控角度來看,政府投資是經濟逆周期調節的重中之重,同時,這些年來,政府投資從追求數量逐步向質量轉變,通過去各地項目考察,可以發現,城市規劃不再是大規模擴建,而是城市更新和運營。進入新階段,政府投資邏輯變了,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各地方希望通過市場化運營,提升城市品質、產業質量,進而讓城市資源增值,惠及城市居民。
范宗杰認為,從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來看,我們國家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基建的1.0和2000年后的2.0階段,地方政府及融資平臺逐漸定位為城市經營者的角色,政府與融資平臺搭建城市發展的大平臺,整合各類社會資本、人才、技術、資源等要素,產生1+1>2的效果,正在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這里就是國家戰略中的大閉環,即基建促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反哺基建,這是我們國家特有的機制。”范宗杰表示。
以增量思維打造“八大業務閉環模型”提升服務能效
從微觀上看,中國通廣把與政信產業相關的信息、資金、資源、人才、服務匯聚在一起,不僅發力項目建設,在項目運營和管理上也探索閉環的路徑,目的就是為地方經濟做增量,通過經濟利潤的增量來平滑債務與發展需求。
范宗杰表示,將“投、融、建、管、退”各環節設計的標準就是投入產出優化,從而實現價值最大化,提高項目整體運作的回報率。中國通廣逐步探索的“八大業務閉環模型”,通過閉環管理原則,打造產業經營增效、項目工程建設、項目融資、全方位項目投資調研、系統規劃項目、搭建政信事業戰略、風險控制、項目退出八大環節的一個良性閉環。
在政信項目的全生命周期中,根據“八大業務閉環模型”,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創造利益,為項目各參與方創造價值,比如在項目設計方面,政信從前期即開始參與策劃;在產業方面,政信幫助導入產業,規避產業風險,推動項目發展。
在整個業務大閉環中,中國通廣最大的優勢就是智庫支持。中國通廣在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的指導下,并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PPP專家庫、財政部PPP中心專家庫、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政府及科研院所優質專家團隊的支持下建設政信智庫,既能提供頂層設計指導,也提供政策、法律、風控等多方面的支持,從而全面減少項目推進各階段的風險,全程把控風險,這也是中國通廣八年來項目“零爛尾”、高效落地的“法寶”。
以共贏思維服務地區多個項目,分享政信紅利
政信金融是共生共贏之道,作為政信金融行業的開創者,中國通廣緊緊抓住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產業升級這個核心需求,不斷開拓創新,不斷優化融資渠道和服務模式,已服務過云南、四川、廣西、河北、河南、山東、陜西、山西、湖南、江西等省份,與數百家地方政府平臺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為地方經濟發展實實在在做出了貢獻。
作為政信行業價值發現者,全國已有多個地市受益于中國通廣一攬子服務模式,從貴州的百鳥河數字小鎮到惠水的好花紅景區項目,都是地方各級政府推動的政信項目。隨著項目落地,地方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又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作為資深政信人,我們始終相信,參與政信,共贏未來,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也是大勢所趨!作為企業,堅持閉環思維,堅持政信的長期主義,是我們腳踏實地做好業務的本分。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