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國廣電廣州公司旗下科技類子公司——廣東珠江智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珠江智聯”)與廣州大學黃埔研究院共建“新一代智能可信計算聯合研究中心”簽約揭牌儀式于廣州海絲知識中心舉行。
聯合研究中心的落地,標志著雙方將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專家優勢、產業優勢,深耕前沿科技,深挖技術人才,以推動科研創新要素順暢流動、打破創新鏈與產業鏈壁壘為動力,凝心聚力打造新一代智能可信計算產品生態,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數據要素流通、數字經濟發展貢獻堅實創新力量。
(雙方簽訂新一代智能可信計算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協議)
共建聯合研究中心
集聚技術優勢打造“一盤棋”
據悉,珠江智聯為中國廣電廣州公司旗下的科技類子公司、中國廣電智慧醫療融合創新發展中心,是以5G網絡和數字化為主業,兼具數字化領域核心技術、安全可信網絡和深度垂直應用一體化的央企旗下企業;廣州大學黃埔研究院是廣州大學和廣州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合作共建,以“信息+智能創新樞紐”為核心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此次合作既是“雙向奔赴”,更是“強強聯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根據協議,此次共建雙方的合作,是在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發展共贏基礎上,構建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實際應用為牽引、以學科發展規律為約束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聯合研究中心。
(雙方共同為新一代智能可信計算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中國廣電廣州公司副總裁、中國廣電-珠江智聯董事長劉明亮介紹,聯合研究中心將依托鄭志明院士團隊和廣州大學核心優勢學科,在數據安全和人工智能、隱私計算、區塊鏈等重點領域的原創性科研成果,結合中國廣電-珠江智聯的700MHz 5G安全可信網絡應用、國產化技術底座和行業數字化產品平臺,以及在醫療、政務、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的廣闊市場布局、科研成果轉化經驗和項目落地能力,共同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前沿技術及優質產品,為黃埔區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產業技術創新樹立典范,力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的新標桿,助推“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建設。
(中國廣電廣州公司副總裁、中國廣電-珠江智聯董事長劉明亮)
深化多領域合作
下好科研創新“先手棋”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高點,在我國數字經濟建設中有著重要地位?萍祭顺睕坝浚夹g高速迭代之下,如何下好科技創新的“先手棋”?開展多領域合作,夯實基礎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勢在必行。
關于此次研究中心的合作思路,中國廣電-珠江智聯總經理譚鑫介紹,在雙方特色、優勢領域合作方面,強化突出唯一性、權威性,構建更為安全可控、可追溯的通訊網絡,實現安全可信互聯;在基礎、前瞻領域合作方面,主要突出創新性、領先性、互補性,結合實際項目應用,研發出創新的、具有行業代表性的技術成果;在重大領域合作方面,聚焦國家重點扶持、突破的技術應用,結合行業需求和痛點,為國家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智慧化應用。
(中國廣電-珠江智聯總經理譚鑫致辭)
據悉,共建雙方在專注產品生態開發同時,同步增強與產品相關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圍繞5G邊緣計算、隱私計算、聯邦學習等前沿方向,開展技術項目研發、技術創新孵化,結合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發表期刊,加快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中新廣州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徐暉表示,此次簽約掛牌儀式,既是知識城校企合作邁上新臺階的關鍵一步,也是構建產學研共贏良好格局的重要一環。
(中新廣州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徐暉)
搭建交流共享平臺
盤活行業資源“優勝棋”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產教融合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據介紹,為融合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的學術資源,帶動技術、市場、人才、項目等要素資源合作,共建雙方將緊抓優勢與機遇,建立內外部專家聯盟。
“過去,我們常常把師生派出去深入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現在我們要把企業引進來,以高校為陣地,讓企業的市場需求、技術人員、設備設施深入高校、匯聚高校科研力量,引領關鍵技術創新為產業數字化賦能。“廣州大學副校長周云介紹,此次合作是產教融合模式的創新。雙方將建立人才交流機制,培養出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勞動者,以產帶學、以研促產,促進教育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廣州大學副校長周云)
為深化交流,珠江智聯和廣州大學黃埔研究院計劃組織深層次的標準資源交流,共同參與各級標準制定,并以提供產業高質量數據支撐為目標,形成可實時感知、融聚外部大數據的行業標準大數據庫,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