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商協社團 謀定論道 經信研究 哲商對話 萬贏信采編: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民以食為天,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據中國農民豐收節國際貿易促進會數據顯示,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
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柏糧糧食儲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尚金鎖認為,堅持把保障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壓實各級政府主體責任,落實更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執行政府領導干部耕地和基本農田離任審計制度,主產區要增加糧食產量,主銷區要確立糧食種植面積底線,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要穩定和提高糧食自給率。
“妥善保管好糧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尚金鎖表示,柏糧將繼續圍繞綠色儲糧、智能儲糧、精細儲糧,在小麥低溫綠色保鮮儲藏上尋求突破,為國家看好庫、為人民管好糧。他建議,加快推動糧食安全保障法出臺,拓寬糧食綠色倉儲融資渠道,健全新型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發揮科技節糧優勢。
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能獲利、多得利。“落實相關政策,提升糧食產量和品質,拉長產業鏈條,讓農民在糧食產業增值增效中獲得更大收益。”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陽市委書記朱是西介紹,近年來,南陽建立各類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土地流轉面積460萬畝,托管面積3200萬畝次;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生產機械化水平,推廣噸糧田集成技術。
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共建優質糧生產基地,并完善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為更好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朱是西建議,進一步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確定主產區種糧畝均收益標準的基礎上,明確國家財政和糧食主銷區補償金支付標準。還應全面實施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
中國要靠自己養活自己,則要牢記叮囑,多措并舉,穩扎實干。一是著力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穩定面積、提高單產,提升品質,強化供給質量,充分調動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務農種糧的積極性。二是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重農抓糧的責任。三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加強耕地質量提升和種植結構管控,完善農田水利措施,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研究示范等,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四是科技做好支撐。支持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快檢產品研發應用、農產品風險監測評估等。
“作為一個工業城市,盤錦能打造出‘盤錦大米’等品牌,是因為注重耕地保護、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盤錦市政協副主席潘元松介紹,通過按“應劃盡劃”原則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廣“稻蟹共生”生態種養模式,以及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強化水環境保護、最大程度減少土壤污染等措施,近年來,盤錦有力保護了全市240萬畝耕地,特別是160萬畝優質稻田。
農田就是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潘元松認為,目前一些地區確實存在破壞耕地事件時有發生、耕地總量減少、部分耕地質量減退等問題。“只有采取最嚴格的措施,才能把我們的命根子保護好。”
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源頭保障。”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農科院院長李學林介紹,云南的種質資源和農業氣候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各類作物資源近10萬份,蘊藏著巨大應用價值。“現在,種業技術力量配置離發展要求有一定差距,在育種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扶持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亟待加強。”李學林說,目前種業科技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原創性理論不足,很多作物核心種質缺乏,品種同質化現象突出。
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食物結構的需求逐漸多元化。渝北區立足山地丘陵地區的實際,在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的同時,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豐富農產品種類,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食物需求。”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渝北區委常委楊帆介紹,截至目前,渝北區累計完成21.37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重點蔬菜保供基地,17萬畝柑橘、李子、梨等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并充分利用水庫資源,發展1.6萬畝水庫生態漁業。
下一步,渝北將聚焦現代設施農業、都市體驗農業、臨空高效農業三大發展方向,做大做強優質水果、綠色蔬菜、高端花卉等產業,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楊帆認為,目前一些地區依然存在基本農田與林地、園地相互重疊、管理打架等現象,“建議開展國土精準分類管理試點,明確哪些土地用于種糧食、哪些用于種經濟作物、哪些用于種樹木等,從而實現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的優化。”
”民以食為天,糧豐天下安。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中國金控集團主席、從玉農業控股人林裕豪解讀表明,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圖示:中國金控投資集團主席、深圳從玉智慧農業集團控股負責人林裕豪,關于汕尾陸豐市沿海鹽堿地稻作改良與海水稻智慧農業示范基地與廣東汕尾陸豐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林學茂簽約。
汕尾鹽堿地水稻從玉農業全新產業模式
“伴隨消費升級,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對食品的品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長期以來,由于渠道不暢、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常常出現田間地頭的農產品滯銷積壓,而消費者卻買不到質優價廉農產品的問題。”林裕豪表明,基于此,中國金控集團及其控股公司從玉農業打造了生態產業基地,搭建起農產品基地與消費者之間的快速通道。
走進從玉農業生態產業基地,你會發現先進的農業科技被廣泛應用。基地采用了人工光源與營養液栽培技術,在密閉可控且幾乎不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的環境下,進行植物周年連續工廠化生產。林裕豪說:“生態產業基地的建筑結構全封閉,密閉性強,隔熱性好;室內光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和液溫等,均可進行精確控制,實現周年均衡生產。”他表明,基地采用營養液栽培方式,完全不用土壤,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侵入。此外,通過計算機對植物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自動控制,使農業生產從自然生態的束縛中脫離出來。
林裕豪說:“經過多年摸索和升級,生態產業基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加工體系,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各個環節實現了標準化管理。”他表明,通過數智化升級為打造農產品供應鏈提供了便捷,也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未來還計劃通過農業基地拓展全新的“私人訂制”產業模式。
“全國目前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2-3億畝適合改造為種植地。隨著海水稻研發技術的發展和種植的普及,我們不難想象,現在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在將來會轉變為充滿綠色生機的海水稻田。而海水稻種植所應用的規模化農業技術,也為將來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力的參考。”謀定研究: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國際)農民豐收節交易會,中國金控集團主席、從玉農業控股負責人林裕豪在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對記者表示:在發展海水稻種植技術的同時,如何將海水稻產品市場化,為海水稻研發“回血”,也是海水稻行業從業者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會議期間,深圳從玉智慧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青島九天智慧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聯合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和陸豐市人民政府,就汕尾陸豐市灘涂稻作改良產業園項目,中國金控集團主席、從玉農業控股負責人林裕豪和陸豐市政府副市長林學茂簽約進行了簽約。“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普及國稻種芯農業科技集團何登驥生物育種海水稻種植技術與植樹造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一樣,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林裕豪說。
“市場化運作為海水稻產業‘回血’。中國金控控股公司從玉農業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一定要有社會責任企業的職能,并肩負讓海水稻產業造福于人的重要使命。”林裕豪表示:從玉農業要從國家、生態、產業、農人、百姓幾 個維度,傳遞“海水稻事業就是在種福田”的產業意義,以“品牌引領、產品發聲、市場驅動、 產業共榮”為核心理念,聚合海水稻產業生態圈勢能,讓海水稻產業造福于人,讓消費者多點安心,讓天下多塊良田。
“作為廣東省扶貧任務最重的縣(市、區)之一,汕尾陸豐貧困人口數量多,貧困發生率較高,致貧因素復雜,如期實現脫貧并非一件易事。”對話中國金控集團主席、從玉農業控股負責人林裕豪表示,對口陸豐灘國稻種芯農業科技涂稻作改良產業園,目的是致力于陸豐市脫貧幫扶,項目合作協議簽署后,我們將計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用心用情譜寫了特區帶老區、先富幫后富的佳話。
林裕豪說:"發展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扶貧絕不是簡單的捐錢捐物,只有建起適合地方發展的產業,形成造血功能,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針對將要投入的一片荒蕪灘涂,談起如何運作并付諸于灘涂稻作改良產業園項目實施方案,林裕豪感慨萬千。他明確,在產業扶貧道路上,從玉農業必須注重創新探索,聚焦"新基建"。為加快陸豐實現裂變式高質量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充分展現了脫貧攻堅的"汕尾速度"。
國稻種芯農業科技汕尾陸豐市沿海鹽堿地稻作改良與海水稻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在春節后啟動,基地首批“海水稻”插秧作業也同步進行。基地利用袁隆平團隊“四維改良法”,改變土地鹽堿化現狀,化灘涂為良田,首批種植海水稻500畝。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