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時代精準醫學是各國競相投入和發展的領域。在國家衛健委、科技部和中華醫學會的指導下,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和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聯合源墨健康研究院、上海醫療質量研究中心等多家機構,組織16位院士專家牽頭,匯聚132位研究人員的集體智慧,完成了2022年《數字化轉型時代:精準醫學創新研究和產業發展》研究課題,形成了國內外首部將基礎研究、臨床應用、前沿技術及產業發展相結合的研究報告,該報告由一份主報告和15份專題報告組成。繼2022年6月25日主報告發布、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三份腦健康相關的專題報告發布后,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指導下,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和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于7月30日在上海發布了研究中的七份專題報告:《轉化醫學及系統建設》、《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精準防診治研究及產業發展報告》、《傳染病精準防診治進展》、《心血管疾病精準防診治研究及產業發展報告》、《肝細胞癌精準防診治及產業發展報告》、《影響精準醫學創新發展的前沿科技分析報告》和《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報告》。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鄔驚雷同志 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馬興發同志 到現場表示祝賀。鄔驚雷主任充分肯定了研究從重大疾病研究前沿到研究成果轉化,再到前沿科技和產業發展進行梳理和分析,具有里程碑意義。上海市衛健委從各個層面布局,讓上海整個醫學創新與發展真正做到從理念到行動做到以疾病為中心轉化到以健康為中心。
馬興發書記表示科協是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愿與各方攜手、加強合作,共同打造醞釀創新、主導創新、展示創新和實施創新高端化、國際化合作平臺,更好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專題報告《轉化醫學及系統建設》 - 國之重器,責任擔當:從實驗室到病床,將基礎研究的成果快速轉化為疾病診治的新技術
轉化醫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及公共衛生之間的固有屏障,在其間建立起直接關聯;從實驗室到病床,把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成果快速轉化為疾病診治新技術、新方法。
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陳賽娟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 介紹:《轉化醫學及系統建設》報告梳理了我國當前轉化醫學的系統工程建設,形成了規;l展,相繼成立了130多家轉化醫學中心或研究院,并依托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空軍軍醫大學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設五個國家級轉化醫學國家科技基礎設施,形成了覆蓋全國主要區域的轉化醫學研究支撐網絡。指出轉化醫學的關鍵環節是臨床研究,而產學研合作促進轉化醫學發展。發布會上陳賽娟院士還介紹了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自成立以來的重大成果,尤其是在白血病治療領域的成功案例。
專題報告《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精準防診治研究及產業發展報告》 -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精準兒童健康管理關系到家庭幸福和社會發展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 (簡稱先心病)是我國最常見的出生缺陷,也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教授 牽頭,介紹了先心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的前沿研究、產前診斷和遺傳咨詢、新生兒先心病篩查以及先心病診治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四個方面,將多年研究成果匯編成《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精準防診治研究及產業發展報告》,為兒童疾病管理提供了可循依據。
左上: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黃國英院長; 右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 左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教授; 右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整個人類發展,是人民預期壽命延長的基本前提。我國在新生兒健康篩查方面,針對先天性心臟病的篩查,由黃國英教授及團隊研究建立的準確、簡便、低成本的POX+心臟雜音"雙指標"篩查新方案,解決了國際上采用的POX篩查檢出率低的問題;同時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基于信息化管理的篩查-診斷-治療-隨訪體系(www.nchd.org.cn)。該篩查方案和體系于2016年率先在上海推廣應用,并隨后推廣全國。2019年1月-2021年8月,新生兒先心病篩查項目覆蓋范圍已擴大至全國28個省(區、市)222個市(地、州、盟)1528個縣(市、區、旗),合計篩查863萬余人,篩查率達87.66%,逐年穩步提升,34,000多名先心病患兒得到及時診治。
專題報告《傳染病精準防診治進展》 - 保護兒童和老人等弱勢群體意義重大
傳染性疾病 一直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人類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傳染病所導致的死亡持續減少和傳染病精準防控狀況改善是帶來人類平均壽命延長趨勢的主要原因。但傳染病仍對人類社會構成重大威脅,仍需要保持警惕。近年來,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常造成形勢嚴峻的大流行,往往會造成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影響。
由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 領銜完成的《傳染病精準防診治進展》報告匯集國內外較為權威的最新統計與測算數據,介紹全球及我國傳染性疾病的流行情況及其造成的疾病負擔。梳理了傳染病基礎研究領域的前沿技術重大突破(2016-2021年),介紹了傳染病精準防診治的創新技術和臨床應用進展,并為創新技術與臨床應用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提出建議。
在發布會上,張文宏教授就報告內容做了介紹,同時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技術應用,研究將人類活動、臨床跡象、病原分析與實時進展結合,為傳染病精準防控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提升公共衛生管理!尤其是對于保護像兒童和老人這一弱勢群體意義重大。
專題報告《心血管疾病精準防診治研究及產業發展報告》 - 從基礎研究與診療技術的進展與突破到成果轉化,推動重大疾病的精準防診治
心血管疾病 是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占所有疾病死亡率首位(農村:46.74%,城市44.26%),目前患病人數達3.3億。預計到2030年我國心血管患病人數達4.5億,疾病負擔將達2.9萬億。
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教授 領銜完成了《心血管疾病精準防診治研究及產業發展報告》,報告就目前重大心血管疾病防診治領域存在的重大挑戰、基礎研究領域的前沿科技技術重大突破及創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展開論述。
在發布上會,王建安教授介紹了人類健康心臟和衰老心臟的比較研究給臨床應用提供了新思路,如多組學、生物標志物、仿生技術,特別是電子仿生等前沿科技方面的突破研究在心血管疾病的精準防診治中非常重要。同時醫學工程交叉技術如三維超聲和影像學的進展,以及瓣膜技術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對預防關口前移、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殘率,以及精準診療都至關重要。王建安教授表示心血管疾病精準防診治的基礎研究、臨床應用和成果轉化都亟待創新,將突破性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成果進行轉化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專題報告《肝細胞癌精準防診治及產業發展報告》 - 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引領國際發展的前沿與方向
肝細胞癌 也就是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新發肝癌病例約半數來自我國。2020年我國肝癌發病率位于所有癌癥第五位,死亡數位于第二位。五年生存率14.1%,術后5年轉移/復發率60-70%,不同分期的治療結果及預后差異巨大。早診早治、抗轉移復發是提高肝癌患者總體生存關鍵, 尋找敏感抗肝癌藥物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 領銜完成《肝細胞癌精準防診治及產業發展報告》,總結了肝癌在早期診斷、精準外科治療、復發轉移防治和系統治療,及其產業發展方面的進展。
2015年5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精準醫學中心成立,開啟了對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針對肝癌早期診斷的需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miRNAs肝癌診斷盒, miRNA-7試劑盒聯合磁共振準確診斷極早期肝癌(直徑<2cm),較傳統標志物提升約30%靈敏度。針對于肝癌術后高轉移/復發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研發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循環肝癌干細胞分子診斷模型,自主研發循環腫瘤細胞分子分型平臺。在系統診療建設方面,建立中國肝癌的特色分期方案(CNLC)、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2019年版)、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
專題報告 《影響精準醫學創新研究與產業發展的前沿科技分析》和《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報告》 - 186項前沿科技及全球產業分析驗證精準醫學未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從2015年美國政府提出精準醫學的發展至今7年時間一直處于不斷增長的階段。在《影響精準醫學創新發展的前沿科技分析報告》中,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王波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英國皇家工程院楊廣中院士 ,由源墨健康研究院分析團隊支持梳理了五大類186項前沿科技,對創新進行排序和過濾,聚焦對精準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力的前沿科技,基于精準醫學領域前沿科技呈現"健康需求驅動、數據智能推動、跨學科融合、非線性創新"的特點,分析認為精準醫學仍然需要5-10年時間為主流市場采用。
《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報告》由源墨健康研究院張勇先生 及團隊完成,從市場角度,分產業技術、國家/地區和應用領域三條線介紹,大數據分析、基因測序、伴隨診斷以及藥物發現等是分析精準醫學市場規模的著眼點。研究選取了精準醫學市場規?壳暗闹饕獓抑袊兔绹仁袌,在疾病應用領域,選取了腫瘤、中樞神經疾病以及遺傳疾病等進行綜合交錯分析。研究還對國內外上百家企業和20個國內外主要產業園區進行了分析。報告顯示全球精準醫學在未來五年將以10.9%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產業發展驗證了精準醫學未來發展的潛能。
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王波秘書長
發布會總結 - 基于健康和臨床需求的原創研究是精準醫學的核心競爭力
醫療健康業發展有前所未有的機遇:基因推動的精準化浪潮、AI推動的數字化浪潮、全病程管理推動的藥械療融合化浪潮,但也面臨著挑戰。
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王興鵬主任 總結到:數字化轉型時代精準醫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的梳理非常重要,聚焦了廣大社會百姓所關注的重點的熱點問題。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的36家醫院中去年門診量達到了八千九百萬人次,住院數量二百八十萬人次,院手術達到了一百二十萬人次。在這些數字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如何向高水平和高質量轉型發展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未來五到十年臨床創新是一個重要源頭,圍繞人民健康需求,把握精準醫學發展中的原創研究機遇、掌握"卡脖子"的前沿科技、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是我們貫徹落實黨中央"四個面向"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舉措,也是精準醫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上: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任王興鵬; 下:清華大學醫學管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宗久教授
上海醫療質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健康醫學院原校長黃鋼教授 主持了發布。 發布會上清華大學醫學管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宗久教授 通過云端的方式簡短介紹了課題背景和主報告,對未來精準醫學發展提出六個方面27條政策建議。
作為平臺和生態建設的一部分,會議以 "精準醫學及成果轉化"及"原創研究、投資熱點及產業發展"為主題展開了兩場圓桌討論:
上午圓桌討論在上海交通大學周秀芬教授 的主持下,中國衛生經濟學會會長、中華醫學學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饒克勤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黃國英院長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 ,羅氏制藥沈霞芳女士 及楊森中國的萬劍先生 參與。饒克勤教授總結到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助力了中國精準醫學的發展,個體化醫療的理念提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精準醫學的成果同樣需要公共政策來助力,中國的精準醫學必將為中國醫學帶來新的未來。
“精準醫學及成果轉化”和“原創研究、投資熱點及產業發展”圓桌討論
下午圓桌討論由源墨健康研究院張勇先生 的主持,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英國國皇家工程院楊廣中院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 院士、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書記 、中歐校友醫療健康產業協會高級副會長張競先生 、上?苿摷瘓F生物醫藥投資負責人王楹先生 參與。大家一致表示近十年來得益于生物醫藥與器械設備的更新迭代,我國醫學水平飛速提升。而藥物、器械、設備這些新技術的開發與創新應用到臨床上的需求,都是投資熱點,需要生態的發展,這些發展緊緊圍繞著患者為中心的理念。
(新媒體責編:pl123456xx)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