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EyeChina 2022眼健康發展國際論壇暨愛爾眼科20周年慶典活動期間,愛爾眼科重磅發布“眼科人才北斗計劃”:未來10年,愛爾眼科將引進與托舉世界級戰略科學家10人、行業領航、領軍人才100人,培養眼科業務骨干1000人、眼科專業人才10000人,創造全球就業崗位10萬人以上。此舉旨在為行業培養一批有理想、有胸懷、有責任感、臨床技術與科研實力并重的復合型眼科高端人才。
“眼科人才北斗計劃”全新定義了七大類型人才星鏈,同時提供五大平臺融合資源和兩大支撐保障體系。未來,愛爾眼科將通過對這七類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全力構筑全球眼科人才生態系統,助力全球眼健康事業發展。
七大類型人才星鏈,跨學科、多層次繪就人才發展藍圖
隨著數字化發展,智能化迭代,AI、大數據、干細胞、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推動著全球眼科行業邁入創新發展的時代。20年來,愛爾眼科以醫、教、研、產、投全面協同的全球化布局,共享全球眼科智慧,建立了“共創、共享、共贏”的人才發展平臺。
“百年愛爾,人才為先,人才是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未來,我們將全方位、多層次引進與培養這七類行業人才。”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副總裁兼人力資源中心總監王麗華介紹,這七大類型人才專業方向包括:視覺科學、眼科學、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交叉學科,以及公共衛生學、管理學等。
中國科學院楊正林院士(右四),清華大學黃天蔭教授(右三),愛爾眼科集團董事長陳邦先生(左三)、全球總裁李力先生(左二)、副總裁唐仕波教授(右二)、副總裁楊智寬教授(右一)、醫療管理中心總監唐羅生教授(左一)共同啟動“眼科人才北斗計劃”
七類人才分別涵蓋——
燈塔式戰略人才:需具備超前的戰略眼光和學科融通能力,在眼科、視光學及視覺科學及相關交叉學科領域有原創性的貢獻和世界公認的成就,能攻克符合國家戰略需求、人類福祉的眼健康發展難題。如戰略科學家等。
舵手型領航人才:需掌握眼科、視光學及視覺科學領域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能建立、領導醫教研團隊,攻關某一專業方向的關鍵技術難題或實現產業轉化。如領域科學家、臨床醫學科學家等。
綜合型管理人才:需具備多年豐富的醫院管理經驗。
復合型領軍人才:需在眼科、視光學及視覺科學相關領域具有重要成就和貢獻,能根據臨床重要需求開展研究并將相關成果應用于指導、提升臨床實踐。如各學科帶頭人等。
中青年拔尖人才:需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創新能力,能承擔眼科、視光學領域疑難疾病的診治工作。如醫院核心業務骨干等。
創新型高潛人才:能潛心研究、勇于探索,持續開展創新性研究及交叉性學科研究,推動臨床實踐進步。如優秀博士后等。
未來型希望人才:需具備眼科學、眼視光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麻醉、康復醫學等專業背景,愿意從事眼科、視光學相關臨床工作的優秀應屆生、青年醫生和創新型人才。
“這些基本囊括了眼科相關領域各個方向、不同階段、各種類型的人才。而針對不同的人才,我們也有相應的引進、培養計劃。”王麗華介紹,“我們80%的人才依靠自己培養,進入愛爾的每一位年輕人都能明確自己的成長路徑、職業規劃,以及每個時間節點需要完成的成長任務。”
據悉,近年來,愛爾眼科接連推出光子計劃、博才計劃、優才計劃、博士后培養等一系列眼科精英人才培養項目,希望逐漸改善眼科人才短缺的現狀,真正助力眼科行業發展。
五大平臺+兩大體系保障,賦能全球眼健康事業發展
“眼科人才北斗計劃”啟動儀式現場
王麗華強調:“未來十年,除了逐步引進與培養一批行業領先人才,我們還將依托五大平臺建設,打造一個國際性的人才聚集平臺。”
這五大平臺包括:全球化眼科連鎖醫療服務平臺;臨床、教學、科研一體化創新平臺;產業孵化與轉化平臺;教育與培訓平臺;可持續的公益慈善與社會服務平臺。
“我們通過打造愛爾臨床到科研,再到轉化的閉環能力,從臨床發現問題,到孵化技術解決問題,推動眼科新技術研發和智造,支撐眼科持續迭代和自主創新眼科技術的發展,為全球眼健康產業賦能。”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董事長陳邦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將新技術臨床應用,通過覆蓋中國城鄉縣域的眼科服務網絡,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高質量的、可及的眼科醫療服務。此外,我們還想依托覆蓋亞洲、歐洲、北美的臨床平臺,打造世界級、國家級及區域級的眼科醫學中心,提高中國眼科醫療技術水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除五大平臺支撐,“眼科人才北斗計劃”還包括兩大保障體系:人才機制保障體系和員工關愛保障體系。愛爾眼科打造了以“愛”為核心的愛爾文化,建立了“向上、向善、向美”的企業文化;增強了“關愛患者、尊重員工、回報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完善了員工的薪酬體系和職業規劃,創建了全方位的員工關愛體系,穩步提升員工的歸屬感、幸福感、自豪感。
陳邦表示:“百年愛爾,行穩致遠。今年是集團成立20周年。站在新的起點,開啟新的征程,更需要新的人才配套戰略。‘眼科人才北斗計劃’,旨在不斷深化我們已搭建起來的國際性醫、教、研、產、投一體化平臺。愛爾眼科希望不僅能夠為愛爾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也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眼科醫學人才,最終實現為全球眼科學與視覺科學的創新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新媒體責編:pl123456xx)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