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永葆容顏,國人有著相當的執念。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90%中國女性采取過抗衰老措施;且趨勢年輕化,59.2%的人在20-30歲就開始對衰老產生了壓力。相比其他功效方向,抗衰與生物科技聯系更深,國貨護膚品想要在此賽道突圍實屬不易。只有借助技術突破,抓住行業與用戶需求趨勢的品牌,方能脫穎而出。
其中,成立于2021年的蔻之初,依托強大的研創背景,圍繞細胞層面的衰老根源,靶向打造科技植萃抗老方案,占位抗衰細分賽道,是功效護膚領域成長亮眼的品牌之一,成功上榜人民好物「新銳品牌計劃」。
抗衰進階 國貨要有更高科學素養
作為新銳護膚品牌,蔻之初以科研、技術為導向,源于對高階抗衰人群深層需求的精準挖掘與把握。
當下消費者認知進階,對護膚品的需求已從單純地追求功效過渡到追求既高效又安全的階段,這點在抗衰上尤甚。
但目前護膚市場,要么是過多的爭議物質添加,給肌膚帶來風險;要么是“唯成分論”地添加明星科技抗衰成分,無法照顧到膚質差別,難以建立耐受。而植萃成分雖能彌補科技成分的缺陷,安全性較高刺激性小,但是能夠有效抗老的植萃成分并不多,且因為技術和成本原因淪為概念性添加……消費者所渴求的高效又安全,遲遲難以滿足。
政策亦走嚴,隨著年《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體系》新規出臺,無形中對功效護膚賽道的品牌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無論是成分還是功效,都需要拿出“真材實料”證明。面對這些變化,蔻之初認為,研發創新是唯一解決手段。
研創支撐,科技植萃源頭抗衰
蔻之初將衰老根源和解決方案定位于細胞層面。為此,聯合海南細胞科研中心、中航生物開啟了科學抗衰的研究。這支科研隊伍,既有站在國家細胞抗老最前沿的院士、又有國際細胞研究頂級團隊的加持,跨學科跨國界組建細胞抗老的科研力量。目前已發表20多項專利以及多篇已發表的細胞衰老學術論文,代表著兼顧本土與國際化的先進抗衰科技力量。
研創支撐下,蔻之初團隊在探索細胞衰老奧秘上取得突破:通過深入研究東方人肌膚老化進程,發現細胞衰老表現為2大典型特征——表面變化和顏色變化以及8大肌膚問題。蔻之初從衰老根源入手,靶點化解衰老表象,打造出全維抗老金字塔模型,從源頭延緩肌膚衰老,真實有效解決國人抗衰痛點。
據了解,全維抗老金字塔模型雖有著濃厚的科技基因,其實不難理解:以科技成分為核心的矩陣式+甄選全球的植萃復配體系+解決透皮吸收和保證效果的前沿技術,確保在高效又安全的前提下解決肌膚衰老成因,讓肌膚恢復年輕狀態。
正是在抗衰領域的技術引領作用,蔻之初成為中國抗衰老促進會會員單位,參編中國人皮膚衰老標準;當選“護膚界的諾貝爾”IFSCC銀牌會員,贏得國際標準認證。
抗衰無短板 科技因子結合豆蔻植萃復配
在科研和技術的賦能下,蔻之初產品最終實現安全、功效、體驗的精確平衡,在抗衰賽道上形成了獨特優勢。
這種平衡在它們的明星產品——「9肽駐顏瓶」中得到完整呈現。這款凍干精華一出道就受到業界關注,榮獲CIC2022化妝品評鑒大賽創新產品獎,并得到著名主持人楊瀾的推薦,口碑不斷。
「9肽駐顏瓶」蘊含三大抗老成分之一的多肽,2大撫紋肽、4大彈力肽、3大支撐肽組成的9肽,為皮膚搭建了一個立體蛋白原料庫,從源頭“消滅”皺紋。豆蔻成分也是一大亮點,「9肽駐顏瓶」所使用的豆蔻成分是由世界頭部植提機構日本一丸專利提取,有修復平皺、抑黑煥亮、抗自由基三大功效,與9重多肽相互協同抗老。被記載于本草綱目的豆蔻,曾被國際大牌采用,蔻之初是國內首個將豆蔻用于抗衰護膚品的品牌。
為了功效最大化,9肽駐顏瓶采用具有雙專利認證的Nanliposule脂質體包裹技術,將修護成分運輸到肌膚深層,靶向延緩衰老,既提升抗衰功效的呈現,又優化體驗、營造舒適膚感。載體上,凍干精華采用[太空雙艙]設計,植萃和多肽凍干分別儲存,比一體化次拋安瓶更能保證料體的鮮活、穩定。
「9肽駐顏瓶」代表著抗衰產品的一大進階、配方體系的專業與科學。在生物技術賦能下,科技成分發揮著抗老功效又不給肌膚造成刺激,天然植萃被肌膚充分吸收、舒敏修護。
科技結合植萃的產品特色在蔻之初其他產品也有體現。如曾得到明星主播推薦的「色修水光膜」、氨基酸洗卸潔顏膏,前者加入4D高濃玻尿酸,應用雙艙膜袋+鎖鮮科技+智能動態捕水系統;后者擁42℃氨基酸自結晶體系,瑞士鎖水磁石成分,應用選擇性破膜技術,可快速洗掉40多種防曬成分,不傷皮脂膜。
值得一提的是,蔻之初系列產品功效如皺紋淡化、肌膚緊致、屏障強韌、保濕等皆得到功效評價檢驗檢測中心的權威數據佐證。
后記:堅持科技植萃的高階抗衰之道
在監管新規和消費者需求進階的鞭策下,護膚這一領域沒有捷徑,必須從源頭處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用科技加植萃的有機結合實現高效與安全。
可以看到,作為新銳國貨的蔻之初,率先在細胞抗老研發成果的基礎上,讓產品做到了科技與植萃的科學協同,成功在抗衰賽道上打開了新局面。
人民好物相信,只要堅持以科研、技術為導向,繼續深化科技植萃的結合,蔻之初未來會有更多突破性成果。
(新媒體責編:pl202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