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劉泉江隨著上交所股票期權試點上市日期的敲定,中國金融市場走向期權時代的步伐進入了“倒計時”模式。
作為期權產品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機構對于這一時刻或許期待已久。
試點的消息發布后,包括社保基金、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公私募基金機構等在內的各類機構紛紛就股票期權推出的時機、市場影響、經濟功能和意義等發表了看法。
在他們看來,作為全新的投資標的,股票期權并非“洪水猛獸”,而是一款有效管理風險、實現財富增值的工具。
機構將是最重要參與者
“機構投資者將是期權產品最重要的參與者。”全國社保基金證券投資部的李岸向記者表示,衍生品并不是一些投資者眼中的“洪水猛獸”,而是可以有效管理風險,實實在在給投資者賺錢的工具。
在他看來,中國機構投資者在成熟度上與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體現在投資標的上———投資范圍窄、投資標的少,而其中最重要的欠缺就是商品和期權。
“多年以來,我們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投資股票和債券,近幾年又增加了信托、債券計劃等固定收益產品,但在商品和期權上幾乎沒有涉獵,這也是我們和境外成熟的機構投資者的重要差距。”李岸稱,機構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還是比較晚,建議這次的期權產品可以盡早讓機構投資者入場參與。
事實上,險資也是股票期權的期待者。“如何在傳統領域創新?怎么樣提高投資研究的效率和獲得良好的回報,并更好地規避系統性風險?一些衍生工具在風控和豐富投資策略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泰康資管董事總經理任建暢坦言,其持倉的權益投資有幾百億元,債券持倉則達到幾千億元,而對于如何盤活這些資產的存量,讓它們更好地發揮效益,期權是個很好的工具。
而除了風險控制與獲取回報方面的受益,股票期權等金融市場對沖工具對產品開發與資產管理同樣具有重大意義。“普通的保險產品類似于以客戶壽命為標的的期權,而金融期權則是針對資本市場價格波動的權利。未來發展過程中,保險公司也可能會通過產品提供給客戶針對未來市場波動的期權,保險公司若要對沖這一期權,必然要求資本市場提供足夠對沖工具。”任建暢稱,否則,保險公司推出的產品沒有期權對沖,就要承擔額外的風險和費用,多提準備金,就可能使好的產品形態也失去了意義。
目前正是理想時間窗口
明確了對股票期權的真實需求和期待,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推出的時機問題了。中信證券股權衍生品業務負責人薛繼銳認為,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股票期權推出的時機還是比較理想的。
首先,期權的保險功能,能夠推動標的現貨市場的需求。“股指期貨過去推了有幾年了,一直以來市場輿論上經常有一些觀點認為股指期貨是做空工具,因為大量機構持有股指期貨空頭導致市場低迷。從近期藍籌市場表現看也說明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薛繼銳稱。
其次是場外衍生品市場的快速發展,需要場內期權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目前,場外股權衍生品交易的合約規模估計超過2000億元,這些產品主要通過場外期權實現,這些場外期權迫切需要場內期權進行套保、對沖、構造結構化產品等風險管理需求。
第三則是推出ETF期權有助于基金公司、機構投資者降低建倉和調倉成本。“交易成本下降能減少市場摩擦,對投資者、整個市場都有積極作用,有利于運轉效率的提升。”薛繼銳表示。
而推出股票期權又對基礎資產產生怎樣的影響呢?華夏基金量化投資總監王路表示,ETF期權從機制上看,短期可能還是利好市場,長期則有助于平抑波動性。
“波動率的降低會使整個市場的復利效應增加,所以長期看也是利好的。發達市場衍生品較多,這也是為什么一些發達市場長期來看表現更好的重要原因之一。”王路稱,從這個角度來說,盡快推出ETF期權,對推動市場發展、提升市場效率都有好處。
個人投資者亦可參與
“個人投資者有一個非常好的參與期權市場的方法,就是通過公募基金的形式。”魯力南方基金產品開發部副總監表示。
這個轉換有幾個明顯的好處。一是能夠平滑收益,在牛市賺到錢,在熊市也可以賺到錢;二是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魯力認為,在公募基金中使用期權,有兩個大的方向:一個是為投資人提供絕對收益的品種;另外一個是在指數上增強。“從歷史經驗看,中國市場上大部分投資人會選擇偏絕對收益的投資方向,這個時候通過OBPI的保本基金的話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標的。”
魯力稱,廣大散戶通過公募基金參與到期權市場的空間是非常大的,從絕對收益產品、股票對沖類產品的銷售情況看都比較好。
事實上,除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也同樣看好股票期權。上海艾方資管總裁蔣鍇認為,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看,期權推出來最大的好處,是給市場帶來更大的流動性,流動性好了之后,市場自然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