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賀,同事們總會用靠譜、全能、有干勁來形容他。從青澀的安檢新人到獨當一面的“多面手”,他扎根安檢一線18載,從懵懂新人成長為業務骨干、培訓教員、黨建先鋒。他用腳步丈量崗位責任,用匠心淬煉專業技能,用文字傳遞安檢溫度,更以黨員的擔當作為,為班組發展注入“紅色動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敬業奉獻、自強不息的青春篇章。
王賀在崗位上熱情為旅客服務(首都機場安保公司供圖)
深耕一線十八載,淬煉安檢“活字典”
2007年,剛畢業的王賀帶著對安檢工作的敬畏,加入首都機場安保公司,成為T3警衛隊的一員。“苦不苦,看看東東項目組;累不累,看看T3警衛隊”,這句調侃背后是日均超12小時的高強度執勤,是嚴寒酷暑中紋絲不動的站姿,更是深夜候機樓里警惕巡視的背影。
18年間,他輾轉物業保安科、門禁科、特檢科、東區二科、行檢科等多個科室,累計服務旅客超百萬人次,參與重大保障任務30余次,從普通安檢員一步步成長為高級安檢員。他把每一次挑戰都當作成長的階梯:在旅檢現場,他學會用耐心化解旅客誤解;在特檢科,他用細心排查安全隱患;在門禁科,他將繁瑣的流程爛熟于心;在行檢科,他跟著老師傅鉆研行李檢查技巧。18年的時間讓他對安檢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事們笑稱他是科室的“活字典”,遇到業務難題總會不約而同地想道:“問問賀哥,他肯定知道”。
匠心育才傳幫帶,筑牢安全“護城河”
安檢工作的專業性不僅體現在個人能力上,更體現在團隊協同作戰中。作為公司的中級培訓教員,王賀始終把提升團隊整體技能水平視為己任。為此,他量身定制科室立體化培訓方案,為成員搭建起全方位成長平臺。
他建立“能力檔案”,針對每個人的薄弱環節制定個性化培訓計劃。為了讓培訓更接地氣,他打破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推出“微課堂+實操擂臺”組合拳,利用航班間隙開展15分鐘“微課堂”,圍繞近期典型案例、新規解讀等內容進行快速分享;每月舉辦“實操擂臺賽”,設置防爆檢查、證件識別等實操項目,讓員工在競賽中找差距、促提升。近三年來,他累計開展專項培訓48場,一對一輔導6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科室成員技能水平。
妙筆生花傳能量,勇做宣傳“筆桿子”
2020年疫情期間,王賀嘗試撰寫詩歌《百字令·大興》,意外刊登在機場集團網上。這次“無心插柳”讓他發現了新的天地:“安檢工作有太多感人的瞬間值得記錄,我要用文字讓更多人看到安檢人的堅守。”從此,他踏上了自學成才的宣傳之路。通過每日不斷地學習提升,他逐步掌握了PHOTOSHOP、OBS、DEEPSEEK等10余種軟件,既能寫通訊稿、人物特寫,也能制作海報、短視頻,成為科室名副其實的宣傳主力。
他的鏡頭里,有凌晨四點候機樓里安檢員認真檢查行李的背影,有為旅客耐心幫扶的暖心瞬間,更有疫情期間“逆行”堅守的感人畫面。他撰寫的《國門安檢平凡的一天》,用細膩的筆觸記錄安檢員的日常,被集團公司網站轉載。他采寫的《胡巨鵬: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安檢衛士》,詳細報道安檢員搶救突發疾病老人的事跡,在網上獲得1.7萬次閱讀,讓“安檢溫度”走進大眾視野。近四年,他累計撰寫宣傳報道2500余篇,在新華網、人民日報、中國民航網都有刊登。他也因此連續4年榮獲公司優秀宣傳報道員一等獎,成為同事口中的“筆桿子”。
黨建引領筑根基,融合發展“新引擎”
作為興盾班組的黨員輔導員,王賀始終牢記“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2021年以來,他以《班組黨員輔導員管理實施手冊》為指引,積極做好班組的經常性思想和經常性管理工作,切實當好了組織員、協調員、安全員、宣講員“四個角色”。為了讓黨建與班建深度融合,牽頭推出“五個一”工作模式,讓黨建工作真正成為了班組發展的“紅色引擎”。
同時,他善于將黨建工作與業務融合,用文字傳遞“紅色能量”。他制作的中英文雙語《無感式防爆安全檢查》榮獲民航系統安保文化創意大賽優秀獎;《“興安檢・心服務”品牌故事》斬獲第十一屆全國品牌故事大賽荊州賽區三等獎;《入樓防爆“綠波帶” 旅客出行更自在》榮獲CAPSE創新獎和集團公司“五小”創新獎;《興安行·安心行》榮獲CAPSE創新提名獎;《電子巡更系統》《“智聯巡檢”安防巡視體系建設》榮獲集團公司管理案例三等獎;《以“敢為人先”助推基層黨建工作上新臺階》榮獲大興機場黨聯委優秀黨建案例。
從一線安檢員到培訓教員,從宣傳“小白”到“筆桿子”,從普通黨員到班組“紅色紐帶”,王賀用18年的堅守詮釋了什么是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他說:“安檢工作就像一場接力賽,我有幸在不同的崗位上接過不同的‘接力棒’,每一次奔跑都是成長,每一次傳遞都是責任。”如今,他依然每天早早來到崗位,或是在通道內排查風險隱患,或是為大家培訓技能技巧,或是坐在電腦前構思稿件,或是拿著相機捕捉安檢現場的動人瞬間。用汗水澆灌熱愛,以實干鑄就擔當,通過努力,王賀不僅成為了同事眼中的榜樣,更用行動證明了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記者張曉莉 通訊員張良玉)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