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在西藏堅守奉獻,25年在地質工作一線奮戰,參加過青藏鐵路、拉日鐵路等多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地質勘察、設計和科研工作,為我國高原鐵路建設和科技創新做出突出貢獻,他就是凍土“大國工匠”——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科研工作者劉爭平。
奮斗高原,一腔熱血寫春秋
每個人的青春都有五彩斑斕的夢想,但他卻無怨無悔地選擇了青藏高原。從29歲到47歲,他像一枚釘子一樣深深地扎在雪域高原,把職業生涯最寶貴的18年投入到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建設的創新與實踐中。
1993年,劉爭平從西安科技大學畢業后到蘭州工作,成為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科研人員,從此與鐵路結緣。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自然環境最艱苦、技術難度最大的高原凍土鐵路。它的修建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更是一次生命極限的挑戰。2000年,劉爭平走上高原,成為青藏鐵路的“探路者”。
困擾青藏鐵路建設最大的技術難題是高原凍土。“凍土是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受工程影響極易產生融化下沉。”劉爭平說,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要穿越連續凍土區550公里。如何保證修建中凍土不融沉、路基保持穩定,也被西方鐵路界認為是“無法攻克的世界性難題”。
破舊的民房、僅僅一部衛星電話、周圍含汞量很高的水……劉爭平經常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從2000年到2001年,他和同事迎冰雪,蹚河水,戰黃沙,努力獲取準確的凍土數據。期間,他們住過帳篷、涉過深水,用含有冰坨的涼水洗臉、刷牙,用渾濁味苦的河水泡茶解渴。
2001年,在他30歲生日那天夜里,窗外飄雪,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的他,起身蹲在廁所將借來的打火機不斷打著、吹滅、打著、吹滅……反反復復30次,一個三十而立的男人像個孩子一般默念著“祝我30歲生日快樂”。
“最難受的是在五道梁兵站過夜,半夜經常被凍醒或缺氧憋醒,成宿成宿睡不著,有時候真覺得自己快堅持不下去了。但想著凍土研究事關青藏鐵路的建設,熬一熬,就堅持下來了。”劉爭平回憶。
他的搭檔胡濤告訴記者,五道梁海拔約4700米。到五道梁的第二天,劉爭平在洗碗時就暈了過去,大家勸他下山“緩一緩”,但他堅持不下山。
靠著這份堅持,劉爭平和他的團隊經過艱苦的現場調查,獲取了12萬組數據,組織完成了青藏鐵路沿線凍土區800多個地溫觀測孔的測試工作,繪制了國內首張1:200000大比例尺的《青藏鐵路凍土地溫分區圖》,創新形成世界領先的整套凍土綜合勘察技術,編制完成凍土工程技術的“中國標準”,為將青藏鐵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凍土鐵路鑄就了“定海神針”。
2006年7月1日,劉爭平作為首批“乘客”,坐著火車去了拉薩。汽車需要7天的路程只用了14個小時,用劉爭平的話來說就是“那感覺真爽”。看著窗外熟悉的場景,看著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地點,劉爭平難掩激動的心情。
2008年,憑借在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多年凍土的技術處理措施”研究成果,劉爭平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轉戰拉日,衣帶漸寬終不悔
奮斗沒有終點。青藏鐵路剛建成通車,其延伸段——拉(薩)日(喀則)鐵路就進入勘察設計階段,劉爭平繼續為高原鐵路“探路”。
拉日鐵路是我國目前穿越地熱區間最長、區間地熱溫度最高的鐵路,鐵路經過地熱段長約47公里,探明最高熱泉溫度達88℃。
拉日鐵路的前期研究工作中,劉爭平參加了從拉薩至日喀則四條線路方案的比選踏勘。他走過了日喀則18個縣(區)中的12個,穿越海拔4500米的雪山;走遍了羊卓雍錯周邊的溝溝坎坎,調查了羊八井熱田周邊的各種復雜地形,走訪了年楚河兩岸的各個藏族村落。
日喀則燈古村至蘿桑村段的戈壁灘地段,地表植被荒蕪,高大標志物少,沒有明顯的道路,連當地村民也說不清道路走向,現場勘察時更是經常迷路。由于劉爭平對現場情況和工程位置了如指掌,總是能又快又準地指明工點,大家親切地稱呼他為“劉北斗”。
2010年拉日鐵路定測期間,劉爭平每月至少要跑5趟,行程近3萬公里,主持繪制了我國第一張雅魯藏布江峽谷區1:10000地溫點分布圖,為鐵路選線、工點布置提供了最直觀的依據。特別是拉日鐵路通車前兩個月,劉爭平有40多天不分晝夜地連軸轉,整個人瘦了15斤多,同事都笑他參加了“減肥培訓班”。
在選線工作中,劉爭平帶領技術團隊經過深入調查,充分考慮地熱分布越往地層深處地溫越高的特點,從地質專業的角度總結得出拉日鐵路地熱選線的“三減少”原則:即減少隧道埋深,盡量抬高線路;減少高溫區域,盡量靠近雅江;減少通過長度,線路盡量正交通過熱害區。這樣可以有效避開地熱核心區,減小施工中地熱處理難度,節約工程投資。
拉日鐵路方案的比選中,劉爭平通過對現場情況與地質情況的深入研究,為鐵路科學經濟合理地選線提供了詳實依據,使得沿雅魯藏布江方案從四個比選方案中成為最終方案。他與設計團隊一道在沿雅魯藏布江南北方案的比選中,根據地質成果的意見,最終采用北方案,較南方案節約投資8891萬元。
2014年8月16日9時,隨著第一趟列車駛出拉薩站,向“日光城”日喀則奔馳而去,標志著拉日鐵路正式通車運營。拉日鐵路全長253公里,只需不到3個小時。
坐在首發列車上,看著幾年來在高原上辛苦灑下的汗水又結出了一個可喜的碩果,劉爭平難掩內心的激動,他將署有姓名的首趟車票拍照通過手機傳給遠在西安的妻女,讓她們共同分享那一刻的幸福。
潛心科研,不須揚鞭自奮蹄
時光荏苒,18個春夏秋冬,劉爭平無怨無悔地在雪域高原上奮戰著。青藏鐵路、拉日鐵路,他一門心思撲在高原凍土科研的崇高事業中,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創新”的青藏鐵路尖兵精神寫意青春,為國家和社會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自2000年起,劉爭平主持及參與開展了66個科研課題并擔任13個課題組組長,其中經國家鑒定并應用的科研成果20余項,創造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2項,其中青藏鐵路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7年8月,他主編完成了《高原鐵路勘察設計規范》、《高原鐵路工程施工技術規程》、《高原鐵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的編撰工作,使凍土工程技術得以形成國家標準并進行推廣,實現了技術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形成了高原凍土工程的“中國標準”。
劉爭平善于總結工作經驗。2004年至今,他分別參加了第六屆、第八屆國際凍土會議和第十四屆國際地震工程會議,并撰寫了會議論文;2006年至2010年負責完成了青藏鐵路總結之《勘察設計卷》的統編工作、《鐵路工程地質手冊》第6章“多年凍土”篇的編寫工作,以及院級計算機軟件《綜合水文地質圖繪圖軟件》的開發。截至目前,他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5篇,得到同行好評。因為在凍土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績,他成為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當時最年輕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之一。
同時,他還曾先后榮獲青海省“勞動模范”、陜西省“三五人才”、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詹天佑專項基金獎、甘肅省第六屆“五四青年獎章”、甘肅省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中國鐵建“青藏鐵路建設青年功臣”等榮譽稱號。
在青藏高原的18年里,劉爭平累計行程超過11萬公里,用自己艱辛而堅定的足跡,換來寶貴的凍土數據,讓高原鐵路不斷向前延伸。2017年6月,劉爭平勞模創新創業工作室成立。這是雪域高原第一個以勞模名字命名的“雙創”工作室,也是西藏第一個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
在被問及為何如此執著地投身青藏高原鐵路建設,劉爭平自豪地回答,“我們中國技術人員,就是要勇于創新,勇于挑戰,青藏線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平臺。”
執一事,終一世。今年年初,劉爭平還獲得了首屆“藏地工匠”的光榮稱號。
上高原之前還是滿頭濃密的黑發,如今卻是頭發稀疏、兩鬢斑白的劉爭平說:“人這一輩子,能干好一件事就夠了。”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