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國際車展拉開帷幕之際,上汽榮威搶先發布了其純電動概念車榮威光之翼,新車展現了上汽集團攜手阿里巴巴后在新能源車和互聯網疊加后的全新基因。人民網汽車頻道記者隨后也對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 王曉秋進行了采訪。王曉秋表示,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必將離不開互聯網和智能化的趨勢,而將來的汽車將不再受到如今的限制,將是以軟件驅動硬件。
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是上汽未來造車新趨勢
王曉秋稱,隨著互聯網和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全新汽車時代到來。上汽率先提出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新四化”趨勢。在現階段,新能源和互聯網的影響會更大一些,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汽車,為用戶帶來諸多智能互聯體驗,直接促進了“互聯網汽車”這一新品類的誕生,算是為汽車行業作出了一點貢獻。
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 王曉秋
上汽在 “新四化”上已經做好準備,其中電動化是最關鍵的部分,上汽已經自主掌握了核心“三電”科技,將繼續發展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推出很多滿足不同用戶使用要求的電動汽車產品,為不同續航里程、不同級別車型打造解決方案。
在網聯化方面,未來的汽車是軟件驅動,軟件在整個汽車的比例會越來越多。中國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最大的應用數據市場,而上汽是目前互聯網車型占比最高的車企,也是唯一實現互聯網汽車量產化的車企。今后,上汽將以榮威“光之翼”Vision-E的誕生作為契機,繼續擴大數據積累優勢,進行更多前瞻性創新性嘗試,保持行業領先身位。
從智能化來講,上汽有兩塊在做,一塊是上汽技術中心在做,主要是馬上量產的一些智能化的技術,另一塊是前瞻技術部在做,上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做智能駕駛。
在共享化方面,上汽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運營企業環球車享。上汽計劃未來四年,讓環球車享的運營規模覆蓋全國超過100個城市,運營車輛達到30萬輛,力爭到202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運營服務平臺。
邵景峰:電動車突破傳統限制 設計需要創新思維
上汽集團技術中心設計部總監邵景峰從設計上分享認為,新能源車從整車身的造型比例,都跟傳統燃油車不一樣,電動車本身不受限制“三大件”的限制,而傳統燃油車受發動機、變速箱布置等方面的限制。另外,造型思維方面,傳統車型以代步為核心,未來的汽車一定是以成為人的伙伴為方向。
上汽集團技術中心設計部總監 邵景峰
至于究竟是什么方向,王曉秋認為未來汽車企業主要將致力于將汽車打造成人類的伙伴。曉秋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格局上,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還不太可能超過傳統燃油車。不過,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摸索,上汽已經有了一定積累和新的認識。
如新能源車的駕駛體驗方面,高品質體驗逐漸成為用戶購車的主要原因,牌照因素、補貼因素逐漸變得不那么重要。對消費者而言,新能源車帶來和傳統車不一樣的體驗,不是傳統的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三大件”的體驗,而是更快捷的動力響應、更平順的駕駛、續航里程等方面的新體驗,產品整個架構和體驗感覺完全顛覆了。
基于消費習慣方面,從傳統汽車到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可能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變化著。另外,雖然新能源車受到政策影響很大,但各地補貼情況不同,所以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銷售方案也是很重要的,比如金融購車支持,以前大家買車100%靠全款,對個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資金,而國外基本上是融資租賃,占到30%-40%,所以未來我們也可以以金融購車來支持,未來的年輕用戶也會很容易接受。
“思想眾籌”就是要跟上時代趨勢
針對上汽集團在發布會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思想眾籌”,王曉秋解讀稱:汽車發展進入到新的階段,從傳統的內燃機進入了新能源時代。所謂思想眾籌,就是要跟上時代發展趨勢。近年來,互聯網造車很熱,但是不管他們成功還是不成功,也對我們汽車行業未來發展起到了間接推動作用,互聯網是今后的大趨勢,對于未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的造車事業中來。
上汽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 朱軍
每個用戶都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我們常說從用戶的角度考慮,那么用戶究竟在哪里,所以我們要真正找到用戶的需求。讓用戶成為上汽產品的體驗官,我們就能夠真實掌握用戶想法,造用戶真正需要的、符合趨勢的車。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陸續超過30余家新興造車企業崛起,在中國龐大的汽車市場上,必然能成長出世界級汽車品牌已經是共識。而這輪產業機會的把握,是轉型成功的傳統燃油車企,還是這批立足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還不明確,不過諸如上汽的互聯網汽車發展方向的儲備,在未來已經具有了相應競爭力。(記者 胡挹工)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