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出壯美的航跡(時代先鋒)
——記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無人機飛行員李浩(中)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詩句在李浩心中激起陣陣漣漪。凝望雄雞版圖:“我飛行過的地方,在這里、這里、這里,還有這里,這里……”
30多年間,李浩飛出了一條壯美的航跡,見證了一支軍隊的轉型,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跨越。
“飛了30年戰斗機,假如不飛了,真不知道該干啥了”
2010年5月,李浩迎來了47歲生日。那一天,他突然想讓時間走得慢點,“自己不想變老”。還有一年,他將到達最高飛行年限。48歲,停飛。
1981年,李浩考入航空學院,成為一名飛行學員。血氣方剛的他,盼著飛初教機,盼著飛高教機,盼著畢業到部隊飛戰斗機。
懷著飛最先進戰機的夢想,李浩斗志昂揚,駕駛一架架新型戰機飛向藍天,用汗水和努力不斷刷新成績,展示自己的能力。
“飛了30年戰斗機,假如不飛了,真不知道該干啥了。”確切地說,李浩還沒有飛夠,他還舍不得離開部隊……
47歲的李浩突然感覺走進了人生谷底。李浩不會想到,等待他的將是一次“觸底反彈”,一個更加誘人的夢想正向他招手。
2011年,空軍組建無人機部隊。李浩精神一振,加入了這支新型作戰力量。
這是時代的召喚。正如李浩所說,“我的每一次轉型和跨越,都是時代塑造的結果”。
一年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完《復興之路》展覽后,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一時間,“中國夢”“強軍夢”觸動了人們的心弦,激起廣泛而強烈的共鳴。
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李浩和戰友們也在冷靜思考,“我是誰”“該干啥”“往哪兒發力”等問題。或許,許多人難以理解,奔赴大漠戈壁、拒絕高薪聘請、年近五十進入全新領域……李浩你圖啥?
“假如離開部隊,也許在生活上悠然自得,但絕不會有現在的成績。因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和時代的脈搏一起躍動。”座談交流上,李浩發自肺腑的話語,掀起官兵胸中的巨浪。
“機遇稍縱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勢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錯過整整一個時代。”部隊組建那天,某部政委楊運波說的話引起大家共鳴,“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誰的速度更快。”
踏著時代的鼓點,官兵大步邁進了無人機的“處女地”。
“心中有操守,眼里才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李浩常說自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某部站長陳士勇與李浩并肩戰斗4年多,朝夕相處中,他漸漸讀懂了這個“老飛”的內心世界:“進退走留以黨的事業為出發點,用黨的事業需要標定個人選擇取向,走到哪里就把根扎到哪里。”
翻看李浩的飛行履歷,每一個岔路口,每一次選擇,都那么平常,又那么從容。
地方航空公司開出高薪,李浩對前來游說的人說:“有房有車,又能怎樣?價值觀一旦丟了,幸福還有什么意義?”
空軍組建無人機部隊,李浩打起背包來到南方小鎮。他告訴妻子:“南方好,退休了適合養老。”妻子張素娟笑了。
接著,轉戰山東。他告訴妻子:“有山有泉賽江南,齊魯大地也挺好。”妻子又笑了。
后來,奔赴大漠戈壁。李浩告訴妻子:“我可能要留在這個地方了。”妻子默不作聲。
荒涼、艱苦、寂寞,是常人眼中的戈壁灘。李浩看到的卻是內地無法相比的凈空條件和遠離喧囂適合科研的環境。
千難萬難,選擇最難。同李浩一路走來的飛行員陳永超深有感觸地說:“他的心中有操守,眼里才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一張單人床、一個鐵皮柜、一張老書桌、一把舊凳子、一臺飲水機,李浩的宿舍再也找不出另一件家具。妻子來部隊探親,看到眼前的一切,她哭了。
那次李浩生病住院,張素娟想隨軍過來照顧他。李浩不同意。“無人機事業剛起步,等形成戰斗力了,你再過來。”
“正因為條件的艱苦,才能感受到事業的光榮;正因為創業的艱辛,才會領略到奮斗的樂趣。”李浩告訴妻子,也告訴戰友們,作為無人機“第一茬人”,這點苦不算什么,以后一定會越來越好。
面對改革這場大考,既要承受起改革之“痛”,更要肩負起改革之“重”。“軍隊改革正當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進入改裝狀態,以新的理念、新的視野、新的思維投身改革,用實際行動迎接改革的第一縷陽光。”楊運波的這番話,讓李浩印象深刻。
“他不僅改裝無人機,還改裝了一支團隊的精氣神。”在李浩的影響下,又有許多官兵來到了西北,愛上了大漠。
每當夜幕降臨,首批8棟家屬樓上的100多戶燈光亮起,就像點燃了無人機事業的希望。
“實現強軍夢,需要我們每個人從石墨向金剛石蛻變”
2月27日,中國新型長航時偵察打擊一體多用途無人機系統——翼龍Ⅱ無人機成功首飛,標志著我國成為全世界繼美國之后具備新一代察打一體無人機研制能力的國家。
電視滾動播出的新聞,讓李浩頗為感慨。2015年底,敘利亞政府軍圍攻一處極端勢力據點。俄軍投入多臺機器人和至少一架無人機,通過對其遙控指揮,配合敘利亞軍隊作戰。戰斗持續約20分鐘,70名武裝分子被擊斃,而參戰的敘利亞政府軍只有4人受傷。有媒體稱,“這是世界上第一場以機器人為主的攻堅戰。”
放眼國際,與先進水平相比我們還存在差距。由此,就不難理解,李浩為什么會在學習室的白板上寫下:“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
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面對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力度、強度、難度前所未有。李浩說,當上無人機飛行員后,他真切地感受到“責任擔當”這個詞的重量。
搞無人機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循,必須探索新機制,采用新方法,拿出新措施。
“他特別倔。別人是不撞南墻不回頭,他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非要在墻上開出一扇窗來。”連妻子張素娟都覺得,性情沉穩的李浩特別適合搞技術。
大家漸漸發現,李浩宿舍熄燈的時間越來越晚。有時候,半夜里還會突然亮起來。他不能讓時間變慢,但可以與時間賽跑,“希望自己走過的路,能成為大家過河的橋”。李浩感慨:“人老了,記憶力差了,如果自己再年輕個十來歲就好了。”
今年初,兩名三代機飛行員主動申請到西北改裝無人機。他們是39歲的呂軍明和42歲的陸冬輝,正好比李浩年輕十來歲。其中,陸冬輝還是一位“金頭盔”獲得者。
“你們會飛行、有技術、懂戰法,無人機事業將會發生新的質變。”李浩緊緊握著陸冬輝的手,動情地說:“我一定用最短的時間把你們帶教出來!”
經歷了一次次轉型,李浩也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硬度卻大相徑庭。實現強軍夢,需要我們每個人從石墨向金剛石蛻變。”(記者 蘇銀成)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