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累計做好事260余件,幫助困難群眾1000余人,向災區和困難群眾捐款捐物價值5萬余元,被交通運輸部列為感動中國十大交通年度人物候選人,先后獲得各級各類榮譽稱號30余項;兩次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的接見。他所帶領的科室被評為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示范窗口,被省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他,就是劉福山。
劉福山現任牡丹區交通運輸局監察大隊副大隊長、文明辦主任、交通服務“158”指揮中心主任。多年來,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扶危濟困、敬老愛幼、助人為樂,累計做好事260余件,幫助困難群眾1000余人。
學雷鋒 助人為樂
劉福山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學雷鋒、做好事幫助別人。我們冷漠,社會就冷漠,我們付出一點點愛心,就會驅走一點點寒冷。
劉福山上班第一年的一個冬天,他執夜勤凌晨下班回家途中,發現有個小孩在慢慢走著,還不時四處張望。“這個時間他應該急著趕路啊?”他帶著疑問追上孩子試著問問情況。一開始孩子很是戒備,劉福山便拿出工作證讓孩子看,經過耐心的問詢,才了解到孩子是和家人鬧別扭負氣離家的。劉福山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講道理和勸說后,孩子終于同意讓他送回家。看著找了半夜的孩子被送到家中,孩子父母感動得熱淚盈眶。
1994年12月的一天,劉福山執勤后下夜班已是深夜時分,寒風刺骨。他騎著自行車走到城區雙河路時,發現前面有輛拖拉機滿載著貨物,顛簸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突然有幾袋東西從車上掉了下來。他跳下自行車湊近一看,袋子摔開了口,里面的麥子撒落一地。“麥子掉了!麥子掉了!”他蹬起車子,一邊喊一邊猛追拖拉機,騎了二三里地,累得滿頭大汗,嗓子眼發干,終于追上了這輛車。隨后,他和司機師傅回頭找到掉落的小麥,把一袋袋麥子頭頂肩扛地裝上車,又脫下衣服鋪在地上,把散落在地上的麥子一捧一捧捧到衣服上然后再兜上車。收拾完后,已是夜里兩點多了,司機師傅感動的又要請他吃飯,又要給他買煙。他推辭了師傅的好意,穿上滿是塵土的外衣,揮揮手離開了。盡管冬夜的風很冷,盡管大街上已是空無一人,盡管劉福山身上臟乎乎的,但他心里卻是異常地滿足和快樂,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了價值。
2010年5月的一個凌晨,劉福山與隊友們值夜勤經過菏澤新北高速路口時,發現幾名婦女左顧右盼地坐在路沿石上,身旁還放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原來,她們是牡丹區馬嶺崗鎮的村民,在煙臺打工,回家途中被黑心司機半路甩在了野外。幾位大嫂帶著哭腔告訴劉福山:“這咋辦啊,半夜里又沒有車,家里人肯定擔心死我們了,我們都給家里人說好了今天晚上到家的呀。”
劉福山二話沒說,和同事們一起開車跑了80多里地將她們送到了家中。
劉福山覺得,乘客被甩了,不僅會對客車司機有意見,更會對我們的社會道德感到失望。之后,每當值夜勤的時候,劉福山都留心那些扛著大包小包,坐在馬路邊焦急等待的乘客。只要遇到被甩的、落難的乘客,他的心里只有一個字“幫!”
獻愛心 傾心公益
劉福山不但樂于助人,還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活動。1998年抗洪救災、2008年南方冰凍、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魯甸地震、救助寒門學子、慈心一日捐等,他都積極捐款捐物。多年來,他累計捐款捐物價值達5萬余元。
2008年,在牡丹區倡議的“結對幫扶”活動中,劉福山主動與泰龍化工有限公司的特困黨員魏鄧金結成幫扶對子。魏鄧金年近50歲,妻子長年臥病在床,兩個孩子都上高中,生活十分艱難。該同志在當時月工資不足400元的情況下,毅然為魏鄧金送去1000元學費,并多次在過年時送去慰問品和“獎學金”。兩個孩子多次發短信給劉福山表示“您的恩情俺終生難忘”。
2009年冬,牡丹辦事處魯信希望小學因經費困難,教室未配備取暖設備,學生上課非常遭罪,得知這一情況后,劉福山動員區交通監察大隊二中隊為學生捐款2800元。購置了16臺取暖爐,煤球和學習用品送到了學校。
2011年6月11日,劉福山乘坐牡丹辦事處傲陽社區60多歲老人陳存華的人力三輪車時,了解到陳存華老人老伴多病,長年臥床,兩個孩子都在外地打工,麥收期間無法回家,所種兩畝小麥因在樹下套種,無法使用機器收割,為收小麥的事,愁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第二天,劉福山便組織中隊六名隊員自帶工具來到老人家中,用了一天時間把陳存華的兩畝小麥“顆粒歸倉”。感動得老人及周邊鄰居說:“交通局給推三輪的收小麥還是第一次見,現在政府真好!”
2014年5月30日,劉福山組織2014年度新當選的菏澤市十位勞動模范出資2600余元購買了飲水機、飲用水、文體用品等送到了牡丹辦事處于洼小學負責人手中。8月12日,劉福山向云南魯甸災區捐款500元,又為菏澤燒傷女孩劉佀然捐款500元。
這些年,劉福山做過的好事不勝枚舉。
勇創新 提升能力
當看到社會上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需要幫助時,劉福山越來越感覺到,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要想幫助更多的人,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
2011年元旦,劉福山以自己的手機號碼作為服務熱線,以手機尾號“110”為標志,創建了全國首家“交通監察110”。他還自費印制了3000多張便民服務卡,在上班執勤時發放到途經牡丹區的運輸業戶手中,承諾隨時隨地24小時為他們排憂解難。“交通監察110”成立后,先后為運輸業戶解決困難和問題140余個,受益群眾300余人。
在劉福山的建議下,2012年10月,牡丹區交通運輸局拿出60余萬元,將“交通監察110”改造升級,建立了由劉福山任主任的“交通服務158指揮中心”,重新選定公布了服務熱線“6262158”,并配備了12名同志和執勤車,為途經牡丹區的故障營運車輛提供維修救援服務,為道路運輸車輛維權,受理群眾咨詢、求助、舉報投訴、搭建物流信息平臺。
2011年3月的一天早晨,劉福山突然接到一個求助電話,對方說是江蘇的,來菏澤走親戚,不料所駕駛的面包車在327國道皇鎮段出現了故障,問附近有沒有汽修廠。由于他們對當地的交通情況不了解,再加上說的是方言,電話中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劉福山就讓他們原地等候,趕緊喊上兩名同事,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時,發現司機一身油污一身土,拿著工具圍著車轉來轉去,急得滿頭大汗。劉福山和隊員一起幫他修車、推車、買汽油,忙活了兩個多小時也沒有將車修好,只好把車拖到了附近汽修廠維修。在結帳時,司機身上所帶的現金不夠,劉福山又為他拿出了213元錢的修車費。司機感動地說:“山東人就是好啊!”
2013年10月18日,一名叫曹金超的河南長垣縣小伙,在前往山東煙臺打工在菏澤汽車西站轉車時,被騙卻乘上了開往濰坊的客車。交通服務158指揮中心接受了由公安110轉送過來的曹金超,為他免費提供了當晚的住宿。次日協同派出所找到了騙子,幫他追回了被騙的200元路費錢,并將他安全地送到了開往煙臺的客車上。
“158”成立以來,為途經牡丹區出現故障的運輸車輛提供維修救援服務388趟次,為群眾答疑解惑15萬余次,調查處理20余起重大違規違章運輸案件,向社會免費發布物流信息65余萬條,成交道路運輸2萬余宗,為道路運輸業戶節約信息費100余萬元,成為交通運輸部門為社會提供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綜合性的便民、利民服務機構,架起了交通運輸部門與車主業戶群眾的橋梁和紐帶。158指揮中心先后榮獲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示范窗口、山東省工人先鋒號、菏澤市工人先鋒號、職業道德建設先進班組、全市交通運輸系統優秀服務品牌等多項榮譽稱號。菏澤市總工會還以劉福山個人的名字命名“158”指揮中心為“劉福山勞模創新工作室”。劉福山的經驗做法,連續多年被寫入牡丹區政協工作報告,并入選牡丹區政協志,載入區政協委員建功立業史冊。
仨家庭 一個兒子
劉福山三個叔叔的三個獨子在近十年內不幸相繼英年早逝。為了減輕白發人送黑發人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楚,他和妻子又主動當起了這三個特殊家庭的“兒子兒媳”,這十余年來,他們夫妻從未在自己小家過個完整的星期天,每到周末就輪流到三個叔叔和岳父母家盡孝,4個家庭8位老人的生日夫妻二人都熟記于心,每到換季,他們就早早的把新購的應季衣服送到每位老人手中,到了春節就更是“麻煩”,三個失獨家庭的6位老人不但不能開心過年,而且還因思子心切以淚洗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陪每位老人過個正常年,他們夫妻二人每年除夕要吃三頓年夜飯……現在他們把孝順四位“父母”做為生活中的首要任務,想方設法哄每位老人開心。在精神上給每位老人體貼和安慰,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安度晚年。他們的兒子正在成長期,為了使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成長,作為家長他們一方面潔身自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為兒子做出榜樣。 劉福山與愛人物質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在這個家庭里,他們作為子女尊重長輩,作為長輩關心愛護子女,共同建造了一個溫馨、和諧、向上的文明家庭。
劉福山先后榮獲牡丹區“五一勞動獎章”、第三屆助人為樂道德模范、勞動模范、百位模范人物、文明市民、優秀政協委員,菏澤市第四屆助人為樂道德模范,山東好人,山東省文明家庭,2013年感動中國十大交通年度人物候選人等榮譽稱號。2016年4月28日和2017年1月12日,劉福山作為菏澤市先進工人代表和山東省首屆文明家庭代表,受到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省長郭樹清等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本刊記者 劉海軍 通訊員 何中陽)
(新媒體責編:shen)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