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浙南科技城“TOD社區”落地,計劃打造“軌道交通+新型城鎮化”的樣板。隨著市域鐵路的加速建設,以軌道交通車站與商業為中心的“TOD社區”優勢逐步凸顯,并有望重構當前的城市格局……
“TOD社區”示意圖。
日前,浙南科技城“TOD社區”落地,計劃打造“軌道交通+新型城鎮化”的樣板。隨著市域鐵路的加速建設,以軌道交通車站與商業為中心的“TOD社區”優勢逐步凸顯,并有望重構當前的城市格局。
浙南科技城“TOD社區”落地
上周,萬碧地產成功進駐浙南科技城“TOD社區”,計劃打造包括商業、辦公、休閑娛樂、居住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
據悉,該項目位于龍灣區瑤溪北單元,屬浙南科技城范圍內,與市域鐵路S1線科技城站相鄰,總面積約204.7畝,規劃用地性質為二類居住用地兼容商業,計入容積率的總建筑面積約41.58萬㎡,其中商業建筑面積約5.7萬㎡(集中自持商業面積為5萬㎡),住宅建筑面積約35.88萬㎡。
該項目為市域鐵路S1線科技城站的配套項目,據市鐵投集團旗下軌道交通置業相關負責人介紹,S1線沿線物業開發遵循“TOD”理念,該項目計劃打造成集商業、居住、休閑為一體的“TOD社區”,推動“軌道交通+新型城鎮化”發展。同時,相關項目將與浙南科技城融為一體,成為東部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新引擎,打造產城融合的高品質城市配套,生態、科技、環保型的特色小鎮。
據悉,“TOD社區”指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是規劃一個居民區或者商業區時,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種非汽車化的規劃設計方式,即每個社區以公共交通站點為核心進行高強度開發,擁有一個緊鄰站點的多種用途核心商業區,同時形成辦公區、開敞空間、居住區和次級區域,其特點在于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身的混合用途,使居民能方便地選用多種出行方式。“TOD社區”在香港、東京等國際大都市已有成功案例。
“TOD”社區交通導向現優勢
在“TOD社區”出現之前,我市各大商圈、區域中心,一般直接以商業、行政等要素為導向進行開發,交通仍以平面道路為主。以南湖新區為例,該社區以萬象城商業綜合體為引擎,其西側開發了中梁·國賓1號、中梁·四季原著等居住小區,當前已形成一定的居住規模,但在交通方面仍以溫瑞大道為主,缺乏立體式、具有時效性的交通方式,無論是社區居民出行,還是其他區域市民前往萬象城,基本依賴私家車,因此在新區域尚未成熟之前就已出行交通擁堵、出行效率低、停車難等“城市病”。家住中梁·國賓1號的邵女士表示,每天前往老城區上班只能開車,從家里出發沒多久就開始堵,堵一個小時才到單位,而周末、節假日前往萬象城的車輛又會把周邊包圍,出行也不方便。
業內人士指出,在前期規劃、建設中缺乏快速公共交通作為開發導向,成為部分城市新區存在的問題。由此,“TOD社區”應運而生,尤其是以軌道交通車站為開發導向的“TOD社區”,由于其運載量大、時效性高等優勢,備受關注。而這種“TOD社區”的出現,以市域鐵路的加速建設為前提。當前,全長53.5公里的市域鐵路S1線一期正在建設中,計劃于明年國慶節前通車;市域鐵路S2線也已開工建設。由于市域鐵路所途經的區域多數為城市新興板塊,沿線擁有較豐富的待開發土地資源,拓展空間較大,因此各車站周邊成為“TOD社區”的實踐區。
正如浙南科技城“TOD社區”所規劃的那樣,在與市域鐵路S1線科技城站相鄰的地塊設置由開發商自持的集中商業,打造商業綜合體,以實現商業與人群的無縫對接、可快速疏散人流;在S1線以南、車站與商業步行范圍內住宅,通過綠地與S1線相隔離;而產業、辦公等功能設置于S1線北側,獨立于商業、居住功能但仍在步行范圍內。
城市商業格局有望重構
此前,在市域鐵路S1線車站周邊,牛山國際、奧體城等項目已有“TOD社區”雛形,但明確提出以“TOD社區”為開發導向的,浙南科技城“TOD社區”屬首次。隨著市域鐵路建設的持續推進,“TOD社區”將在沿線陸續出現。
根據上月發布的《溫州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2010-2020)》(2017年修訂)》,我市在中心城區共規劃布局27個商業綜合體,就有不少位于軌道交通沿線,其中就包括浙南科技城“TOD社區”項目,其商業部分規劃名稱為瑤溪商業綜合體。除該項目外,市域鐵路S1線車站周邊已建成及規劃的還有高鐵新城商業綜合體、西站商業綜合體、牛山國際、老火車站商業綜合體、機場口商業綜合體、甌江口商業綜合體等。這些商業綜合體均與市域鐵路S1線車站相鄰,部分區域有望以此為中心形成“TOD社區”。
同時,正在建設的市域鐵路S2線也已開始謀劃沿線“TOD”綜合開發,汀田車輛段一體化開發等已在研究,并重點研究上蓋綜合開發區域及與周邊區域的產城融合問題。
業內人士分析,軌道交通的修建,無疑將帶動相關地區的發展,推動沿線物業的升值,促進商業繁榮,催生新的商圈。交通條件的改善有利于增加人流量,并緩解交通擁堵,提升出行效率,縮短與城市中心區域的相對距離,極大地改善區域形象,客觀上促成了城市格局的重構。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