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方式是產品化。正因為在產品化和商業化上的大量實踐,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能落地元年”。如何規劃合理的人工智能產品路徑?如何更低成本地獲取海量數據?如何使人工智能盡快找到更多的應用場景?如何建立正循環的AI生態?在“人工智能:如何產品化和商品化”前沿科技論壇上,企業家們就此展開了一輪激烈的頭腦風暴。
北京鑫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曾強開啟了話題:“我認為,最近幾年所發生的是人類第六次制高點的爭奪,就是對智權的爭奪,包括人的視覺、聽覺怎么計算,大腦怎么思考,腦袋思考的是什么等問題。智權的爭奪對下一個大國崛起十分重要。”
AI和行業到底如何結合?北京曠視科技Face++創始人兼CEO印奇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工智能公司不能簡單地說是一家技術公司,要做產品落地。這里面有一個細節,到底是AI+行業,還是行業+AI?這兩個很不一樣。AI+行業就像是攜程網,互聯網很多對行業的改造就是互聯網+行業;第二類叫行業+AI,AI是行業的一部分,比如自動駕駛。
對于眼下遇到的問題,ScopeMediaInc.聯合創始人兼CEO王延青和與會嘉賓分享道:“我們盡量多做產品,少做項目,因為我感覺人工智能現在仍然處于找市場、找突破口的狀態中,沒有一個公司真正壟斷的行業,把一個入口做好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王延青同時表示,中國要實現真正的超車,第一應當用人的智能來定義人工智能的發展,這是國內極其缺乏的。認知心理學里,人的智能是提出問題,而真正的人工智能則是在技術上解決問題。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剛也談到了在產品化和商業化過程中企業容易遇到的瓶頸:任何一個新技術都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是市場技術識別,第二是資源整合,第三是合法化。
人工智能的部分產品已經落地。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博士、腦機接口公司BrainCo創始人兼CEO韓壁丞說:“我們現在做的四個產品都落地了。第一個產品是教育類產品,讓老師知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每分每秒注意力的狀態,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現在已經賣出了很多訂單。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也加入了我們公司,和我們一起在美國去推廣這款產品。第二款產品是幫助沒有手的殘疾人去做智能假肢,第三款屬于康復類產品,第四款產品可以預防老年癡呆。”
作為同樣有產品落地的企業家代表,石頭科技創始人兼CEO昌敬介紹,石頭科技主營掃地機器人,今年2017年是開賣的第一年,2017年預計銷售約100萬臺,“雙11”當天就銷售了大概12.3萬臺。“我們的產品有什么特點呢?我們把谷歌無人車的類似技術應用到了掃地機器人領域,使機器人變得更聰明一些。”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