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經過曲折的上半場后格局基本塵埃落定,投奔巨頭的還能在資金與技術加持下續命,其他企業則只能被迫轉型。近日,無人貨架頭部企業之一果小美上線了“寶貝倉”業務,整體模式接近微商,而跟原來無人貨架主營業務關聯不大。果小美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貨架還在運營,但已經全力做線上業務。新零售專家分析認為,無人貨架下半場的趨勢確實要加碼線上,但果小美的新模式創新性不大,仍面臨強大市場競爭,轉型效果難預料。
無人貨架淡出主業
風口漸冷,無人貨架企業也開始轉場。近日,果小美上線了“寶貝倉”業務,主要招募有代購經驗的“寶媽買手”,為品牌方提供積壓庫存整體解決方案,為職業買手提供服裝、護膚美妝等品類的品牌正品低價存貨。具體來看,加入寶貝倉有兩種途徑,一是向工作人員或已經加入的買手申請邀請碼,二是交納1888元會員費即可以直接加入。目前寶貝倉合作的品牌有ZARA、優衣庫、悅詩風吟等。買手的傭金則包括相當于商品單價20%的代購費和自定義加價部分,另外還有個人月度銷售額獎勵和團隊銷售額獎勵。
在寶貝倉平臺上目前已經可以看到一些基礎操作教程和諸如“熱血買手團教大家如何10天賺3萬”的課程分享。但值得注意的是,寶貝倉項目似乎與果小美原來的無人貨架業務協同性并不高。果小美方面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貨架仍在運營,但目前正在全力做線上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果小美是無人貨架頭部企業之一,已累計獲得超5億元的融資。據今年4月果小美對外披露的數據顯示,果小美無人貨架已服務超8萬家企業,業務覆蓋59個城市,貨架終端數量為近10萬個,日均交易額超過百萬元。在今年上半年無人貨架的倒閉潮中,果小美也先后被曝出融資不順、裁員、撤站等新聞。
挖掘線上空間
無人貨架陳列的商品數量和品類有限,當用戶基礎達到一定規模后,挖掘線上市場則成為必經之路。目前,猩便利在原來銷售辦公室零售飲料之外,通過線上渠道銷售電子煙等延伸品類。小e微店則與海南省政府和當地果農合作,設有農業合作基地和獨立團隊,銷售海南貴妃芒、紅心火龍果等當地農產品,現場采摘并從海南發貨。魔盒COO黃琦也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將于今年下半年上線自營電商平臺,電商平臺除了拓寬銷售渠道的作用外,還有更大的流量變現空間。
新零售分析師云陽子表示,果小美新開辟電商業務,已經脫離無人貨架賽道。無人貨架上半場所采用的還是傳統零售的經營方式,終端沒有數字化,也沒有融合電商。但是下半場就會逐步過渡到新零售玩法,由無人貨架升級為智能貨架,實現全數字化運營,購物場景由線下轉為線上。云陽子認為,過去無人貨架企業100%的銷量來源于線下零售終端,以后將轉變為80%的銷量來源于線上。
相比背靠螞蟻金服的猩便利以及背靠騰訊的每日優鮮便利購,果小美的技術背景稍弱,在升級智能貨柜方面一直沒有音信,而將戰場轉向創始人原聚劃算總經理閻利珉擅長的線上業務。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高級專家莊帥表示,果小美此前的貨架業務也積累到一批線上用戶,但如果僅靠線下銷售商品的話,這部分用戶的流失率會很高,但是果小美選擇進入的新賽道競爭也很激烈,能否轉型成功還面臨很大考驗。莊帥認為,果小美等創業公司的人才結構相對單一,原來可能主要是以BD和采購為主,所以在業務創新上也比較弱,目前來看他們轉向線上的模式和市場上其他模式相比也沒有很創新的地方。
B端新思路
事實上,無論是零食飲料還是生鮮農產品,目前來看部分無人貨架企業所試水的C端電商模式也只是貨架以外的輔助延伸,較難成為主要盈利點,因為消費者面臨的商品選擇渠道很多,這意味著無人貨架企業在價格和品質上的對手太多,突破重圍并不容易。
而發展B端業務則為無人貨架企業增強生命力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據了解,魔盒目前的重點業務就是為零售與非零售企業提供新零售解決方案,今年上半年魔盒已和五芳齋、面包新語、來伊份等10余個品牌進行合作。比如為社區生鮮店錢大媽提供戶外組合柜進行生鮮的24小時售賣、在味多美門店內放置智能貨柜開辟24小時售賣區等。
莊帥認為,無人貨架企業在to B方向還有很大的生意可做。過去無人貨架企業面向辦公場景要費力拓展、維護網點,主要針對辦公室里的員工做零售生意,還要操心銷售額、貨損等問題。如果是以企業福利采購的形式就能很高效,服務對象轉變為負責福利采購的企業行政人員,只需根據企業的需求提供貨架和定期定量提供商品即可。另外,無人貨架企業也可以將設備放置在餐飲門店內,飲料對于大部分餐飲店來說可能銷售量不大但基本是標配,餐飲老板零散地進貨很麻煩,如果都交由無人貨架企業來做,則會省事很多。
北京商報記者 王曉然 徐天悅/文 李烝/制表
無人貨架倒閉潮
2018年1月 領蛙被便利蜂收購
2018年1月 猩便利出現因資金原因裁員、撤站消息
2018年5月 果小美傳出大批裁員、撤站消息
2018年5月 七只考拉出現倒閉危機
2018年6月 哈米魔方的內部信稱企業進入“過冬模式”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