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際金融獨角獸同臺競技的中國金融科技是會創造神話還是慘遭圍堵?
2017年,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扎堆在美上市,趣店、拍拍貸、和信貸、樂信紛紛敲響上市鐘聲。彼時大家紛紛質疑,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在美上市能否有出路?
而經過幾個月的發展,中國的金融科技用數據證明,中國的FINTECH新生力量正在崛起。
2018年5月份,在美上市的拍拍貸、樂信、趣店等先后發布了2018年一季度財報。三家平臺均取得較高凈利潤,拍拍貸當季凈利潤4.37億,樂信當季凈利潤1.46億,趣店當季凈利潤3.16億。
而在6月15日晚,納斯達克上市互金平臺和信貸發布了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2018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
財報顯示,2018財年,和信貸實現凈收入1.073億美元,同比增長368.0%,加速搶占信用貸市場。同時,年內單季核心經營數據持續向好,第四季度促成借款總額、借款人人數、出借人人數三項業務核心數據繼續保持三位數同比增長。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在2017年眾多金融科技公司在美上市潮中,和信貸最出乎大家意料,在此之前,和信貸一直非常低調,突然以黑馬之勢迅速加入國際市場,資本市場在質疑這家規模不算大的“小”平臺海外上市的發展前景。
彼時,業內專家分析,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在海外上市一方面是為了規范平臺的發展,提高內生長力,另一方面則是品牌效應;在國際市場中角逐也能倒逼平臺提升核心競爭力。和信貸正是如此。
在上市的過程中,通過法務、審計等重重嚴格的效驗后才獲得國際資本市場的認可,其合規程度可見一斑,其次在國內監管逐漸嚴苛的環境下,和信貸在資產端力求滿足資產小額分散,同時為了控制風險,上線了銀行存管系統、電子簽章系統、反欺詐模型等,通過公安部信息等保三級認證,爭取做到全面合規透明經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在上市和合規過程中做出的努力,才有了和信貸今天的業績。
2017年,和信貸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迅速搶占市場份額。根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7年和信貸的市場份額實現翻倍。
淡季逆勢上升 不看短期股價波動
2018財年和信貸全年促成借款金額達13億美元(83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為5億美元(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1.2%;全年凈收入達1.073億美元,同比增長368.0%;信用借款服務費率由7.6%增長至9.5%;全年實現凈利潤6,550萬美元,同比增長664.3%。
數據顯示,和信貸全年出借人人數超十三萬人次,達137,950人,同比增長117.8%。同時本年度,和信貸在借款端的表現同樣亮眼。全年借款人人數超十萬人次,達101,172人,同比增長252.0%。
在加速搶占信用貸市場的同時,第四季度和信貸核心經營數持續向好。單季促成借款總額同比增長236.7%,達4億美元(27億元人民幣);單季借款人數同比增長285.2%,達33,322人;出借人人數同比增長103.2%,達62,039人。單季促成借款總額、借款人人數、出借人人數三項業務核心數據均繼續保持三位數同比增長。
從經營和業績看,和信貸一直專注于精英貸,而始終對校園貸、現金貸等監管風險較高的貸款品類敬而遠之,因而在業績數據上表現得更為穩健。難怪在面對股價跌20%(6月18日和信貸股價跌至9.23美元,跌幅為當天中概股之首)的質疑時,和信貸方面表現淡定,稱“對于股價短期表現,更關注公司的長遠發展”。
從2018財年數據來看,即便受春節長假消費貸款市場傳統淡季的影響,和信貸企業業績仍維持保持高速發展,說明該公司有較為強勁的增長后勁。
金融科技驅動 提高獲客和風控能力
梳理在美上市的幾家公司的2018財年財報來看,實現盈利的幾家平臺主要都是以消費信貸為主,并且,以趣店、樂信、拍拍貸、和信貸的體量來講,和信貸是幾個平臺中最小的,但就發展速度和盈利能力來講是排在前列的,凈利潤的同比增長率是最高的。
具體對比而言,和信貸全年凈利潤6,550萬美元,同比增長664.3%;拍拍貸全年總營收達到38.958億元,同比增長222.3%,全年凈利潤為10.82億元,同比增長115%。
從上述幾家消費信貸平臺的發展軌跡來看,其共同點是對金融科技都非常重視,拍拍貸發力智能金融,樂信則持續做金融科技的技術輸出。和信貸則利用金融科技能力提升獲客能力和風控能力。
值得強調的是,在核心業務高速健康發展和充沛現金流的雙重保障下,和信貸在上市后尤其是在四季度加強了獲客渠道的建設,如第四季度和信貸在安徽合肥新設立了一個電銷中心。同時,同時持續加強和信貸社區建設、完善投資者忠誠度獎勵機制以提高現有出借人的留存率,成效明顯。
和信貸首席執行官周歆明先生表示:“未來和信貸將繼續加大投入,提高研發能力,加大營銷力度,提升風險管理體系,以鞏固我們在中國快速增長的消費貸款市場的競爭優勢。”
(新媒體責編:shang08050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