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案延期、監管升級,在外部的強高壓態勢下,網貸行業經過不斷大浪淘沙,逐步取向規范化和理性化。然而,不穩定的因素并未解除,去糙取精的空間依然存在,對于平臺而言,如何利用合規建設的契機,調整業務結構,提升團隊素質,成為贏取下一輪競爭的關鍵。
身為網貸行業的一員,我們都是其中的建設者,見證并感受著行業的風云變幻。正值民愛貸成立三周年,以下我將從平臺運營者的角度,分享網貸行業這三年的發展軌跡,思考行業面對的共性問題與挑戰,也向廣大投資者展示平臺真實的運行狀態。
告別草莽 標準漸立
P2P,實際上就是以互聯網為媒介,將民間借貸擺上臺面,建立起小微企業與投資人之間的對話渠道。它的發源與發跡,不僅是推動創新產業的結果,更是順應市場而生的產業需求,如果從普惠金融的角度去考慮,更是為社會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這也是民愛貸進入這個行業的原因,盡管2016年正值網貸最困難的時期,國家監管開始介入,但是我們相信,從混亂到秩序,這是一個新興市場從最初的野蠻生長走向成熟健全的必經階段。
事實確實如此,在國家強有力的政策監管之下,網貸行業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標準與規范,如:回歸小額分散、上線銀行存管、信息披露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備案,這就讓網貸擁有了自己的游戲規則,也是行業告別草莽、走向規范的標志。
不過問題依然存在,例如網貸作為中介平臺,入行門檻是很低的,審批手續也比較簡單,缺乏嚴格的審核機制,導致大量低資質的平臺涌現,也加重了老平臺的運營壓力。在備案延期的情況下,建議采用報備的形式,由平臺主動向監管部門報備,在成立之初就納入監管的范疇。
其次是人才問題。金融處于各行業生態鏈金字塔的最頂端,對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要求也是最高的。網貸平臺,除了金融專業能力外,還需要具備互聯網的思維,而這兩個行業的平均薪金水平都不低。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行業,在短時間內很難吸引到大量的高端人才,這也成為了平臺乃至整個行業做大做強的障礙。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嘗試持證上崗,輔助以崗前培訓,提升從業者的專業素質。
盡管問題重重,但是可以看到行業經過洗牌,已經逐步回歸到小額分散的本質上來,網貸做成一種理財方式成為社會共識。鑒于地域和行業屬性,網貸很難形成幾家獨大的格局,未來將是百花齊放的局面,“高大上”和“小而美”并存,個性化的小平臺將受到市場的歡迎。
敬畏市場 敬畏風險
金融的本質是風控。投資理財,某種意義講就是向風險要收益。
對于平臺而言,風控就是其生命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平臺的壞賬率。那么平臺應該如何基于客戶定位與資產獲取渠道,建立自身的風控體系?這里有幾點可供參考,一是參照銀行系,銀行的風控體系是非常全面和完備的,所以對于平臺而言,將風控體系交由擁有銀行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士。另外對于一些小平臺而言,考慮開拓周圍的資產資源,利用地域的接近性,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當我們對資產端的運行狀況足夠了解,風險發生的概率也就很低了,我們開拓園區金融的理念,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此外,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風控模型,利用科技手段預知風險,這也是新技術為行業帶來的的福音。
那么對于投資者,他們的風險如何防控呢?倉位很重要,實際上投資的真正風險不在網貸,而在倉位,控制風險靠的就是控制倉位。不要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將投資方式按照收益率進行分類,降低資金過于集中的風險。這樣即便真的有其中一項出了問題,不會對生活產生實質影響。謹言慎行是一種美德,在投資中謹言慎行更是一種智慧。
另外需要提醒投資者的,與其相信體量,不如相信風控、相信資產。判斷網貸平臺,除了看銀行資金存管、備案登記、信息披露、借款限額這些硬性指標外,重點考察他們的資產狀況,誰的資產端更優質,誰的獲利能力就越強。
今年結構性去杠桿是行業的關鍵詞,經濟下行壓力巨大,這也傳導至網貸行業,焦慮成為行業的普遍情緒。焦慮的根源就在于對未知的不確定性,當投資人掌握一套成熟的投資方法,當平臺運營人掌握了一套科學的運營方法,然后堅定不移地去執行和優化,我相信這種焦慮感會緩解的。
最后,愿每一位網貸人都能遠離焦慮,合理理財。
(新媒體責編:shang08050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