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造船業的版圖上,中國以其強大的實力和不斷攀升的市場份額,已經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造船大國。然而,隨著這一輝煌成就的,是人才短缺這一嚴峻問題的浮現。據權威預測,到2025年,中國造船業將面臨近30萬的人才缺口,這一數字為行業的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
9月13日,數位與會專家在第三屆中英海事服務與人才發展合作論壇上一致認為,為了有效緩解中國造船業的人才短缺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高質量推進各類人才的貫通培養,以持續推動船舶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世界上每完工兩條船,就有一條由中國建造”
江蘇南通是我國重要的造船基地,在這里的船廠,每一個船塢都停放著建造中的船舶,據當地造船廠介紹,現在接到的造船訂單已經排到三四年后了。同樣,在江蘇泰州,5000多米的碼頭岸線,幾十艘新船正在建造,這里年造船生產能力達到600萬載重噸,連續多年位居造船行業的全球前十強。
這僅是中國造船業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船舶工業的國際市場份額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也不例外依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造船完工量250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4%;新接訂單量542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3.9%;手持訂單量1715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8.6%,三大指標均實現同步增長。多家船舶企業的在手訂單已排至2027-2028年。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包括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已實現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唯一一個三大指標實現全面增長的國家。市場份額超過50%,也就是說,世上每兩條船完工,就有一條由中國制造。
中國造船業不僅在規模上達到了全球第一,在技術水平上也處于領先地位。新承接訂單中,高技術、高價值船型的占比越來越高。2023年,我國新接綠色船舶訂單國際市場份額達到57%,2024年上半年,這一指標繼續突破,達到了74.7%,實現了對主流船型的全覆蓋。
業界普遍認為,全球造船市場進入周期性增長時期,我國造船業多年積累和發力綠色船型等多重因素穩固了我國船舶工業全球的前列地位。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船舶企業硬實力的增加,逐步跑贏了日韓兩國船企,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場中變得更為突出。
船舶行業人才缺口逼近30萬
隨著全球航運更新換代,市場需求激增,中國造船業進入新一輪周期性增長。船廠里,機器轟鳴,焊花飛濺,一艘艘巨輪在這里誕生,駛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在這繁忙的景象背后,人才短缺的問題卻日益凸顯。
據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人才缺口達26.6萬人,其中大部分為技術技能型人才。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幾年里,中國造船業將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爭奪戰。
缺人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一輪周期。2008年至201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造船市場整體低迷,導致大量船廠關停倒閉,人才流失。如今,隨著訂單量的大幅增加,生產任務加重,用工需求快速增加。無論是生產管理崗、生產設計崗,還是現場工人,都急需新鮮血液。以國內某骨干民營企業為例,2022年用工量約1萬人,其中裝配工約2700人、電焊工約2500人,2023年用工需求增加到11000人左右。技術含量越高的工種,缺口越大。部分船舶企業的裝配工、電焊工兩個工種的用工缺口甚至接近30%。
值得一提的是,船舶建造總量增加的同時,船型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目前,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我國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居全球首位,不僅在油輪、散貨船、集裝箱船等傳統領域保持領先地位,更在汽車運輸船和氣體船等新興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這種船型結構的巨大變化正在深刻影響著船廠的用工需求,船廠對高技術人才和高技能工人的需求正快速增加。
同時,高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雖然近年來就業率高,但愿意投身船舶行業的卻并不多。他們中的許多人被船廠艱苦的工作環境、偏遠的地理位置和較高的工作強度嚇退,選擇了其他行業。
還有許多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雖然數量有所增加,但其實際操作能力和市場需求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當前教育體系與造船業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包括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實踐機會等方面。
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造船業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目前這類人才的培養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據中船集團統計,目前懂船舶海工制造、懂綠色智能技術等方面的卓越工程人才極度匱乏,人才缺口多達6000人/年。因此,精通國際規則制定、海事法律、海事+碳排放、船舶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市場的香餑餑,卻也是最難尋覓的“珍寶”。
與之形成對照,據韓媒報道,隨著全球造船業進入“超級周期”,韓國造船企業正在加速培養技術人才,應對訂單大幅增加導致的“人才荒”。
生“才”之道
面對人才短缺的嚴峻形勢,包括政府、企業、學校、以及行業有關機構正在協同發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改善現狀,為船舶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民俊認為,中國造船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為海事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同時也催生了對高技能海事人才的大量需求。
英國駐華貿易副使節施睿耀對此表示,英國已和中國在國際工程師培養、認證等合作上有實質性進展。“我預計將有更多的中英機構和企業將達成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探索中英海事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南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為民認為,南通之所以能成為我國重要的造船基地,“說到底還是要靠各類人才的驅動。”近年來,南通在江蘇省內率先以人大立法形式,始終堅持深入實施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戰略,堅持在升級迭代政策中助力企業轉型、助推了船舶海工產業蓬勃發展。今年1—7月,全市造船完工量316.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新接訂單量786.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手持訂單量2127.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
在本次論壇上,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副總經周旻通過公司案例,探討了在國際化大趨勢下培養中國造船人才的途徑。周旻介紹,該公司通過“外部引進、內部培育”方式,從外部引進專家、專業團隊,在內部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復合人才,按實際需求培育技能工匠,著重發力管理、專家、技術、技能等四支人才隊伍的建設并取得成效。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多年來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打造了國家級航海技術專業群、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群。“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大批校友在服務交通強國、海洋強國戰略中成長為行業翹楚。”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吳麗華在論壇上說。
造船人才輩出的江蘇科技大學,很多學生在畢業前就已經投身于船舶領域最新技術的研發,每年有大量船舶領域專業的畢業生帶著新技術走進“通泰揚”產業集群乃至全國主要船企。江蘇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周宏在論壇上分析認為,這得益于學校構建的行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模式,這種模式“突出產學研創新成果轉化,真正把研發做在企業里、把論文寫在產品上”。近年來,該校已與江蘇船企合作研發新船型30多種,為企業新增利潤近250億元。
周宏還介紹了學校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獨特經驗。該校聚焦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打造“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江科大樣板間”。目前,“學校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在行業高校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通過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工程師的素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提升顯著。”周宏說。
知音不易,人才難得。針對船舶行業用人單位“高端人才稀缺如大海撈針”的困惑與無力感,我國唯一一家以人力資源服務為核心主業的央企——中智集團,其旗下中智科技人才公司的專業外包負責人謝風鵬表示,該公司已組建了全球科技人才庫,基于產業鏈、技術鏈和人才鏈,與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打造的“海事人才國際化教育服務平臺”——KnowMi緊密合作,對造船行業新興崗位進行細分,契合行業高端人才發展需求,搭建船舶行業高端人才挖掘服務供需對接平臺,有效提升船舶行業人才選拔的高品質和匹配度,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宋兵 朱智鳳 謝坤烜)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