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壯舉如璀璨星辰,照亮前進的道路。
1975年7月1日,寶成鐵路全面完成電氣化改造,成為新中國自主創新修建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奏響了中國鐵路電氣化時代的序曲。
50年后的今天,筆者從“炎帝故里”寶雞登上列車,穿越秦嶺,奔向“蓉城”成都,實地探尋寶成鐵路“電光璀璨”的閃耀軌跡。
從無到有 不畏艱險
重巒疊嶂,山高路長。當列車沿著寶成鐵路一路攀爬,向秦嶺主峰挺進時,“畏途巉巖不可攀”的秦蜀古道隱約可見。
寶雞至秦嶺的45公里線路,有橋梁55座、隧道49個、30‰以上坡道13處,在全路絕無僅有。
海拔1314米的秦嶺站,是寶成鐵路全線海拔最高車站。建在車站旁的寶成鐵路紀念館,記錄下一個個亮眼成就:中國第一臺電氣化鐵路專用牽引變壓器,中國第一臺牽引變電所“四合一”集控臺,中國第一套鐵路成套通信設備和調度集中設備……
“這都是我們白手起家,一邊摸索一邊干出來的。”華發老人任雙喜回憶道。他是原鐵道部電氣化工程局施工處副總工程師,曾在寶成鐵路電氣化建設中破解多項技術難題。
巍巍秦嶺,鐫刻著艱苦卓絕的奮斗足跡。1958年6月,以寶雞至鳳州段為“試驗田”,電氣化改造陸續在寶成鐵路鋪開。
“我1970年參加工作,攀上接觸網開展高空作業,與其他職工并肩作戰,直到全線電氣化改造完成。”70多歲的王玉珍講道。50年前,她參加了寶成鐵路電氣化通車典禮,并代表建設者發言。
從1958年到1975年,歷經17年創新探索,我國實現了電氣化鐵路從無到有的突破。
從有到優 開枝散葉
今年6月10日,一列貨物列車滿載煤炭,沿寶成鐵路出陜入川。
“各儀表顯示正常。”駕駛室內,新豐鎮機務段秦北運用車間寶秦機車隊司機劉洋、蔣志豪正在分析查看三機牽引技術參數,確保載重3000噸的貨物列車安全翻越秦嶺。
退休司機董守廉介紹,寶成鐵路建成初期,列車從北向南上秦嶺時,3臺蒸汽機車共能牽引920噸;實現電氣化后,電力機車可牽引2400噸以上,年運輸能力突破1200萬噸。
參與寶成鐵路電氣化運營維護的職工在不懈奮斗、實現“多拉快跑”的同時,也為后續建成的電氣化鐵路輸送著經驗和人才。
來自全路電氣化領域的專家們匯聚寶雞,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力機務段——寶雞電力機務段,成立了以科研為主的寶雞電氣化總段,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電氣化鐵路建設運營的骨干力量。
1976年,寶雞電力機務段招收了一批女電力機車司機。高琨璞、胡學政、廖淑琴3名女工率先考取駕駛證,駕駛國產韶山型電力機車飛馳在秦嶺之巔。
在秦嶺腹地的原略陽供電段,于1974年3月8日成立“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12名女接觸網工平均年齡22歲,“精雕細琢”業務技能,書寫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帶電檢修傳奇。
50年崢嶸歲月,50載砥礪奮進。從寶雞發端,我國電氣化鐵路“開枝散葉”到神州大地,截至2024年底總里程突破12萬公里。
從優到精 一路繁花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連接西北、西南兩大地區的寶成鐵路,在實現電氣化半個世紀以來,與時代同行,以擔當作答,發揮鐵路運輸優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從火車拉來的城市寶雞到天府之國成都,寶成鐵路沿線大大小小60多個車站,它們如同一顆顆明珠,串聯關中平原、秦巴山區、四川盆地。這條鋼鐵大動脈,既是搶險救災的生命大通道,又是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和助力西部大開發的物流快車道。
6月9日上午,寶成鐵路任家灣站內一派繁忙景象。裝載機往來穿梭,將礦石裝進敞車,運送到四川。
地處重工業集聚地的任家灣站是一個三等站,年貨發量超100萬噸。距該站不遠的寶雞石油鋼管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一五”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鐵路部門為我們提供了精準快捷的物流服務。我們的產品一直通過鐵路外運,遠銷至4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公司保障中心主任高波介紹。
50年間,寶成鐵路歷經多次設備擴能改造,不斷提升運輸品質,造福沿線百姓,助力鄉村振興。
開行在寶雞、廣元間的6063/6064次列車,全程350公里,途經30多個車站,橫跨陜甘川。列車上,有賣山貨的村民,有走親訪友的老鄉,有上下班通勤職工,還有走讀的學生。老百姓喜歡這趟車的準時、站站停、低票價,親切地稱它為“秦嶺最美慢火車”。
“我們開設惠農車廂、通學車廂,舉辦科普講座,發布勞務用工信息,助力眾多老鄉走出大山實現夢想。”在這趟公益性“慢火車”上工作了近20年的列車長向寶林深有感觸地說,“西成高鐵開通后,旅客們有了更多選擇。但這趟車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開行,給沿線百姓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滾滾向前的時代列車,承載著奮斗的軌跡和未來的希冀,讓寶成鐵路在新時代繼續煥發出獨特魅力,成為推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鐵”動力。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