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從2016年4月8日起,我國正式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政策規定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的單次交易限值為人民幣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是人民幣2萬元。額度內的交易關稅為0,超過單次限值、累加后超過個人年度限值的單次交易,全額征稅。
近日,聽眾李先生向中國之聲反映,自己去年海淘購物時,被商家告知,每年2萬元的跨境電商額度已經用光了,但李先生自己根本沒買那么多的東西。查詢后發現,自己的額度,早已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其他商家消耗殆盡。在新的一年,他的額度還在繼續被消耗。跨境電商額度使用需要購物者的身份證和姓名才行,誰使用了李先生的額度?過程又是怎樣的?
上海的李先生在2017年雙十一期間,打算通過跨境電商買些日用品,付完款之后,第二天客服人員發消息告知李先生2萬元的額度已經用光,客服取消李先生已付款訂單并退款。
隨后,李先生通過海關總署下屬的跨境電子商務個人額度查詢平臺進行了明細查詢,發現2017年的額度,他自己用了1500元,其余的18500元額度,被他人以李先生的名義進行了消費,而購買的渠道遍布各大跨境電商平臺。
除了一些小型電商平臺之外,李先生發現,有人還通過幾家大型電商平臺使用了他的身份證號和姓名進行了清關,在聯絡海關、警方進行登記之后,李先生發現,今年還有人繼續用他的名義進行清關。
李先生說:“我聯系了海關,讓我去找警方報警。警方做了筆錄,但回復說他們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不知道該如何處理。2018年1月份,我又進行了查詢,發現又有一家電商平臺冒用我身份信息進口商品。”
無獨有偶,在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自己也有一筆被冒用的跨境電商購物,平臺信息顯示,有人使用了記者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和一個陌生的手機號碼在廣州一家跨境電商平臺購買了幾百元的奶粉,記者隨后聯絡了該電商平臺,工作人員黃先生表示,他們沒辦法核實身份證是不是由本人使用的。
電商:要號碼和姓名。
記者:不用原圖嗎?
電商;不需要原圖,海關那邊判斷,只需要姓名和身份證號是沒問題的,我也不會去驗證身份證和會員信息。
電商平臺工作人員黃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查詢發現,不光是記者的名字,真正的買家還使用了其他幾個人的名義在該平臺購買商品,全都郵寄到了黑龍江,但是他撥打電話號碼聯絡,對方卻說是在廣西開店,想通過這種方式避稅進貨。工作人員表示:“它是一個商鋪,見到我們的貨物非常便宜,他的額度已經買完就用別人的額度去買,在我們這里注冊了好幾個賬號,他說網上找的別人身份證信息。”
哪個渠道泄露了身份證信息?在手機號已經實名制的今天,為什么只憑借身份證號和姓名就可以清關?此類事件還有多少?記者撥打了海關12360咨詢電話,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此類事件他們已經遇到很多了,“之前其他消費者跟我們反映過這種事情,一般是個人信息被盜用了,可能在某個地方泄露了,有人冒用您的名義去進行通關,額度涉及比較大而且比較頻繁,建議您跟公安部門報案處理,海關這邊沒辦法判斷是否是您本人操作。”
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如今很多時候都需要使用姓名和身份證號,他們無法查清個人信息是在哪個渠道泄露的。還有消費者向他們反映,收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空包裹。
查詢有關個人身份信息泄露的報道,不難發現,個人身份信息早已成為網絡黑市上倒賣的“熱門產品”,半年前還有一名前電商平臺工作人員伙同他人盜取了50億條個人信息。
李先生告訴記者,信息已經泄露,他只是希望未來對信息的使用與核實,能更加嚴格,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進行核驗。另外對這些冒用公民身份信息的平臺進行一定的處罰或者約束,希望海關在做進口清關處理時能夠對公民負責,占用公民的進口額度會帶來不便。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