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東城區黨員義務指路亭隊長汪維信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
6月6日下午,汪維信工作室(原名北京站黨員義務指路亭)不到12平方米的小屋子內,4位老人正在給來往的游客指路。盡管當天天氣高溫預警中,老人們仍然熱情不減。
問路的人一撥兒剛走,一撥兒又至。“‘打的’150都不夠,您就坐門口那公交,倆人10塊都用不了。”“您說這地兒我還真沒聽過,我給您查查。”汪維信拿出手機,把眼鏡扶了扶,瞇起眼睛看著,“您前邊紅綠燈左轉,始發站,有座兒。”
這里已經是北京火車站廣場東南角的一景兒,滿天廣告林立,“黨員義務指路亭”的招牌顯得與眾不同。雖然這里新的名稱是“汪維信工作室”,但是“‘黨員義務指路亭’的名兒不能去掉”,汪維信認為,這是一個讓旅客們可以信任的名稱。
一邊指路一邊研究“捷徑”
2007年奧運會前夕,一群熱心腸的“老北京”們在社區組織下,來到北京站提供指路服務。2009年底,已經退休的汪維信加入了北京站東社區第一黨支部,他一聽說這里的黨員義務指路亭,便毫不猶豫的報名了。
汪維信曾經在北京市電線電纜廠工作,當時六十剛出頭的他在指路亭里算年輕的,“時間挺充裕的、 閑不住”。一段時間后他就想,“能夠指好路總得做點兒什么。”2011年夏天,他編纂了一本《指路手冊》。經過對此前類似手冊的反復的訂正和修改,這本手冊細致到北京景點、醫院、公交樞紐、高校、酒店等的換乘方法。
由A4紙打印、從未發行過的小冊子,為指路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2015年,已經經歷了至少5次更新重印。直到智能手機地圖軟件、微信的到來,老人們指路最終“鳥槍換炮”。
北京站東社區工作人員趙靖璞說,汪師傅是義務指路亭第三任隊長了,被成員們稱為“科技指路第一人”。“六十多歲人就研究手機,現在玩得特溜。”
“我兒媳婦教我用地圖軟件,我一學才知道,現在線路變化快,來不及熟悉,網絡地圖方便多了。一點全知道了。”
汪維信說,有一次,一個人來問一個公司地址,說就在北京站東街。“我在北京站35年,沒聽說這個公司啊。上網一查就在對面恒基中心,寫字樓里有好多公司,如果不借助網絡搜索,即使在這里待了30年的人也未必知道。
2017年汪維信遇到一位來自內蒙古包頭的老人。“他問我道河(音)肛腸醫院怎么走,我當時一蒙,沒聽過啊,上網一查是一家新開的醫院,地點偏僻。”汪維信說,老人告訴他,為了給兒子求醫,聽聞這個醫院不錯便動身來京。汪維信幫老人查詢到地址之后,又給了老人北京二龍路醫院的地址和行車路線。“北京人都知道二龍路,讓老人多一個選擇不是?”汪維信說,老人聽了汪維信的介紹挺高興的,希望能對兒子的病有所幫助。
幫助路人不僅僅是指路
不僅是指路,老人們力所能及的事做得更多。
趙靖璞說,汪維信做隊長的這幾年,確實想出了不少便民細節。比如,外地來京旅客經常到了北京站就耗光了手機電量,汪師傅就準備了一個多插頭的充電寶。
汪維信說,手機的種類太多了,安卓插頭,蘋果插頭,準備多項插頭的充電寶才能滿足大家需求。“電話亭都撤了,有些人到了北京,手機沒電。不過我們這里有電話給他打,解決燃眉之急。”
汪維信工作室還有個“零錢盒”,遇上公交車自動投幣的,有些人還真到這里問能不能換點零錢,“確實管用”。
“充電,打電話,旅游資訊,遇到困難能幫助就幫助。”汪維信覺得,指路亭不能局限于指路,得有所創新和發展。
一個小小的指路亭,19位平均年齡達68歲的“老年團”。其實還做了很多被外人看來“超服務范圍”的事。一次,一個佳木斯的旅客拿了7個包,愛人本來要來接站,結果沒來。正在值班的馬大金推著自行車,幫助人家,“那自行車前面車把拴著包裹、后車架還馱著,直接推著行李給人家送上了車。”除此之外,綁行李,縫背包。這些事情在指路亭的“大爺”“大媽”看來,都是小事兒。
去年7月22日,一名法國小伙和女友來北京玩,兩人本來只是在指路亭內充電,閑聊中,馬師傅幫著他們制定了旅游線路,兩人特別高興,沒想到一個“老北京人”能給他們制定一份接地氣的游玩計劃,如今老人們還同他們有著微信聯系。
“我就覺得光指路太單一了,老百姓南來北往的各種各樣的需求,力所能及又不費什么事兒,干嘛不幫人解決問題。”汪維信說。
社區助力指路亭堅持下去
如今,指路亭最老的成員是82歲的向進福,社區建議老人休息,老人都不愿意。老人說:“你們不要我,我就去別的地方指路去。”汪維信說:“社會需要這樣執著的人。這些老人能夠堅持11年,關鍵在于大家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奉獻。
70多歲的馬大金去年“入黨”。“我這一輩子干工作都挺踏實的,瞧著大家伙比我貢獻都多,沒想到老來還能入黨。”馬大金說。
除了“自己愿意”,汪維信覺得,如果不是家人的支持,指路亭根本不能堅持下去。
“李志東的兒媳婦生了龍鳳胎,家里一下子增加兩口子,家里得有多忙?但她沒缺過崗。真有逢她忙不過來的時候,她就讓老伴兒過來。”汪維信至今記得兒子兒媳教會自己怎么使用智能手機和地圖軟件。“都是家人幫忙教會的,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也堅持不了這么久。”
社區也在做老人們的后盾。指路亭已經從十年前的一把傘、幾個馬扎,變成了一個有暖氣和空調的小亭子。汪維信說,最忙的時候,一個班、兩個半小時內,最多將近300人問路。老人們說得口干舌燥,居委會就給配備了飲水機,由專人送水。
老人們有一個本子,幫人一次就畫一道,五次就能湊一個“正”字兒,這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滿是正字,十年來本子已經堆了個小山。根據統計,指路隊成立十多年,老人們為70萬人次提供了幫助。
2007年指路亭剛成立的時候就提到過“堅持下去”,汪維信覺得,這話說出來容易,堅持下來確實不容易,堅持一年兩年容易,堅持11年更不容易。尤其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數大的人越來越多了,生病的老人也增加了。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補充新鮮血液,“咱得后繼有人不是?”
汪維信想讓記者“打個廣告”,他說:“歡迎有奉獻精神的人加入進來,仍舊在這里工作的老師傅們的積極性也應該愛護起來,大家一起堅持下去。”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