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網迅 8月31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指導,《中國儲運》雜志社、中國改革報·政企智庫主辦,中國扶貧基金會、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給予大力支持,中儲南京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流動中國·新時代物流人致敬新中國70華誕公益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中國儲運舉行。
此次活動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國資委、交通運輸部、全國總工會等相關國家部委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公路建設、貨車生產等領域的中央企業和相關行業協會、公益機構,以及人民網、新華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人民政協報等權威媒體的積極響應。
全國總工會原黨組成員、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李守鎮,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毛一翔,國家發改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張江波,全國總工會中國海員建設工會副主席曹宏偉,中國誠通集團副總裁李友生,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趙曉宏,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中國儲運》雜志社社長李勇昭,中國石化宣傳工作部新聞處處長俞國明,中儲智運創始人兼總工程師李敬泉,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中心副主任李彥林,一汽解放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霍明,共同出席了啟動儀式,一起見證了新時代物流人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的巨大力量。
在啟動儀式上,相關領導及嘉賓通過演講和致辭,圍繞此次公益宣傳活動的意義、智慧物流的發展、配套政策的落地執行等核心話題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李勇昭在致辭中表示,路、網、車、鏈、人,是構成現代物流行業的五要素。公路貨運行業的變遷是公路設施的變遷、經濟產業的變遷、運載工具的變遷、貿易往來的變遷、科學技術的變遷,而真正切身感受到這一切的是遍布全國近2000萬貨車司機們。中儲智運作為物流互聯網科技公司,在推動中國現代物流健康發展的同時,在關注司機需求、解決司機困難的工作上從未停止過投入。目前,中儲智運平臺的注冊司機數量達到134萬,成為中國公路運輸的中堅力量。
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中國儲運》雜志社社長李勇昭
張江波在主題演講中分享了國家發改委在推進智慧物流發展上的探索方向和新思路,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物流行業的發展成就和經驗。他指出,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物流行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全社會貨運量由1949年的1.6億噸增長到2018年的515億噸。社會物流總額達到了283萬億元,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件,穩居世界第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物流行業70年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地方部門、相關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協同配合,更離不開包括中儲智運在內的全體物流從業者的智慧汗水和辛勤付出。
國家發改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張江波
曹宏偉在致辭時強調,“流動中國·新時代物流人致敬新中國70華誕公益宣傳活動”以豐富的載體、創新的形式和多元的活動,傳遞了貨運物流行業歌頌祖國、助推發展的時代強音;展現了中儲股份、中儲智運等企業以人為本、奉獻社會的價值理念及國有企業的新責任、新擔當和新面貌。
全國總工會中國海員建設工會副主席曹宏偉
李敬泉通過主題演講,全面分享了中儲智運的最新研究成果《大宗物資道路整車運輸健康指數》。他介紹,中儲智運自主研發的國內第一個全面評估道路整車運輸健康程度的綜合性科學指標——大宗物資道路整車運輸健康指數(英文簡稱“FTLHI”),從運輸效率、質量、安全、市場秩序四大維度,結合產業分布和貨物流向,覆蓋鋼材、有色金屬、煤炭等各類大宗物資商品,對主要區域代表城市和線路的運輸情況進行多維度的智慧診斷,全面科學反映道路運輸合理健康水平,能夠有效提升管理及運輸效率,實現降本增效,為國家相關部門政策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中儲智運創始人兼總工程師李敬泉
在啟動儀式現場,李彥林還從網絡平臺貨運經營人發展優勢、創新運輸組織模式、加強運營安全和風險防控能力建設、關心關愛卡車司機群體等維度,對網絡平臺貨運創新實踐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述。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中心副主任李彥林
啟動儀式最后環節,李守鎮宣布“流動中國·新時代物流人致敬新中國70華誕公益宣傳活動”正式啟動。同時,由8位卡車司機組成的兩組“流動中國·智運同行”車隊也隨之正式出發。兩組車隊分別由北向南、由西向東交叉貫穿中國版圖,見證祖國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和物流行業的時代變遷;顒油緩浇z綢之路、新亞歐大陸橋、革命老區及沿海地帶,共計17個省份7500公里。
全國總工會原黨組成員、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李守鎮
“流動中國·新時代物流人致敬新中國70華誕公益宣傳活動”開展以卡車司機為主的物流人作為活動主線,以基層從業者的視角呈現物流行業的特點,展示物流企業在新時代順時而動、鼎力擔當的改革先鋒者形象,并促進全社會對卡車司機群體的關愛和理解,提升貨車司機的職業歸屬感和榮譽感。
作為中國經濟領域最大的行業之一,物流行業一直存在“小散亂差”的現象,尤其是作為物流行業重要運力基礎的卡車司機長期處于松散狀態。中儲智運通過大數據技術將松散、無序的運力資源進行了優化整合,既提升了物流運輸效率,又加強了行業凝聚力。在啟動儀式現場發布的“流動中國·智運同行”——《我和我的祖國》MV,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首由中儲智運制作的MV,參與錄制的人員由來自全國各地的70組卡車司機組成,自發地用真誠的歌聲唱出對偉大祖國的熱愛與祝福,展現出新時代物流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同時也彰顯出強大的行業凝聚力。
同時,作為“流動中國·新時代物流人致敬新中國70華誕公益宣傳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辦方還將邀請卡車司機和媒體代表分別“走進中國儲運”和“走進一汽解放”。實地了解中儲的發展歷程和為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并觀摩中儲“中國放心庫”和供應鏈一體化服務平臺的建設情況。在一汽解放了解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感受祖國汽車工業的強大,增強民族自豪感。
主題價值與企業價值的完美契合
作為近年來物流領域較大規模的一次公益系列活動,“流動中國·新時代物流人致敬新中國70華誕公益宣傳活動”在五個維度體現出了其活動主題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的部分主題價值也了契合了承辦方中儲智運的企業價值,這也對中儲智運在新時代推動物流行業發展中的卓越成就予以了充分證明。
路——縱橫·馳騁。
可以說,公路貨運行業的變遷,離不開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兩組“流動中國·智運同行”車隊在全國范圍內的縱橫行進,將實際展現祖國大好河山和公路建設發展的時代變化。
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交通運輸部目前主要工作之一。“流動中國·智運同行”車隊將在行進途中傳遞這一重大民生工程在各地的最新進展,見證“流動中國”的暢通無阻。
網——智能·互聯。
科技發展助力傳統物流業轉型升級,提檔加速。物流業大量智能設備的應用,以及網絡貨運平臺的出現,完全順應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智能+”、“互聯網+”的提法以及行業的發展趨勢。
中儲智運利用數學模型及算法和互聯網技術將貨、運輸工具、場等物流要素數字化,通過智能匹配、精準推送技術,將物流運力供需資源實現精準匹配,實現了人、車、物的高效協同,既為廣大卡車司機提供了真實的貨源保證,又幫助貨主企業降低了整體物流運輸成本,從而助力實體經濟實現提質增效。
車——傳承·創新。
車是物流實現的載體,也是物流人的重要生產工具。貨車的性能與設計,不僅事關安全、效率,還與卡車司機的職業體驗與幸福生活息息相關。車的歷史演變與升級換代,折射著物流業的發展和卡車司機職業體驗的變化。
基于對“車”在物流行業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和認識,中儲智運一方面通過 “重卡租賃”服務,以優于市場價的價格為平臺個體承運人會員解決車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車聯網等新技術的成熟運用,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從而對車、人、物、路、位置等進行有效的智能監控、調度和管理,對物流行業的發展及從業者的體驗帶來了深刻變革。
鏈——生態·圈層。
物流不僅有道路上的互聯互通,更有行業鏈條的環環相扣。物流行業關系著生產到消費的完整供應鏈,也是行業生態的串連者。
中儲智運通過大數據與資源整合,為貨主、承運人以及第三方機構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定制化服務。這一資源整合瞄準了運輸效率低、運費高等行業痛點,通過大數據與智慧賦能的方式打造了以“物流運力交易共享平臺”與“無車承運人平臺”(雙平臺)為核心,物流及物流大數據、物流金融、物流新消費四大板塊業務構成的“新物流生態圈”。
人——公益·關愛。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任何行業的發展終歸是人的發展與推動。物流從業者涵蓋人群廣泛,離不開高科技人才的研發創新,更離不開卡車司機的安全承運。
中儲智運一直對司機群體給予密切關注,并提供了多種行之有效的立體式服務。在幫助司機解決結算難、拿錢難,杜絕“油卡抵運費”現象的同時,中儲智運平臺的運費預付服務功能,解決了參與長線運輸司機的在途開銷問題。中儲智運從2017年開始,就陸續在多地建設“司機之家”網點,切實改善了司機的工作休息環境和條件,并在全國范圍內與超過4000個加油加氣站進行合作,為司機在行車途中提供有品質保障的加油加氣服務。同時,中儲智運還通過各種公益活動將對卡車司機的關愛,不斷落實到具體的行動當中。
在70年的發展中,我國物流行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發展成就,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物流服務水平大幅提升,行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這其中,包含了所有物流從業者的卓越貢獻,更體現了“路、網、車、鏈、人”的巨大能量。
流動中國,是生機盎然、活力四射的發展景象;是不停奔跑、努力追夢的奮斗狀態;也是物流從業者不忘初心、守正創新的真實寫照。“流動中國·新時代物流人致敬新中國70華誕公益宣傳活動”的開展,在集中展示物流行業成就的同時,更將展現新時代物流人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奮斗的精神風貌,進一步凝聚所有物流從業者奮進的力量。這將成為物流行業向新中國70華誕的最好獻禮。(李志崗)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