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70年,交通工具的變遷,讓老百姓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出行之便。進入新時代,交通運輸越來越發(fā)達,群眾出行越來越方便,幸福感和獲得感更是與日俱增。不管是因城市興、產業(yè)興而日漸富裕的柯橋人,還是曾經飽受山區(qū)道路難行的山里人,出門動輒私家車,回家簡直像旅游。這便是新時代柯橋人的故事。
從開船到開奔馳車
柯巖街道余渚村馮愛園一家出行方式的轉變,恰恰是中國輕紡城發(fā)展的縮影。
7月11日,馮愛園駕車帶著孫女去柯巖風景區(qū)游玩。這位58歲的阿姨已是10多年駕齡的老司機了。“我自己會開車,想去哪里就開車去哪里。”隨后,她話鋒一轉,“不過,年紀大了,得多動動,我現在更愛騎自行車和步行。”
1988年,馮愛園出嫁時,丈夫錢云虎家里條件一般。當時中國輕紡城剛剛起步,在杭州開石頭船謀生的錢云虎被父親叫回家。“輕紡城成立了,柯橋的發(fā)展會越來越好。”錢云虎的父親和舅舅都是靠船起家的小船戶,兩家人看準了輕紡城的發(fā)展勢頭。
隨后,錢云虎用妻子的嫁妝錢買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就是靠著這輛自行車,他往返于柯橋和諸暨兩地,將諸暨的棉紗布載到柯橋來賣,家里的積蓄慢慢多了起來。1990年,錢云虎花3000元買了一輛摩托車。
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吃油的摩托車比腳蹬的自行車速度快,出行效率也更高,同樣,錢家人的致富速度也駛入了快車道。“家里買了門市部,每天丈夫先把我?guī)У介T市部,他再去諸暨進貨。”馮阿姨回憶道,他們家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紅火。到了1996年,摩托車已經不能滿足出行需求了,他們決定換私家車。
換車容易,可還得有配套的路。“村道狹窄,剛開始大家出門都靠走路,沒覺得有啥不妥。漸漸地,摩托車、私家車多了起來。”錢云虎說。村里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準備拓寬村道,消息一出,村民紛紛響應,錢云虎一家也捐錢修路。路修好后,錢云虎便花30多萬元買了一輛大眾轎車。“車子一路開到家門口,不僅談生意方便了,一家人出門也方便很多。”這些年來,錢云虎的生意越做越順利,他的車子也從大眾換到了別克、奔馳。
“要感謝政府,感謝這個好時代,我們一家人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馮愛園說,現在女兒、女婿也很能干,把外貿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丈夫錢云虎管著自家的園機廠,每天早出晚歸。對于他來說,生活猶如這車子,依舊行駛在快車道上。
從“行路難”變身“網紅村”
進入伏天,紹興暑氣漸盛。今年74歲的孫寶江開始懷念老家丹家村的涼快。王壇鎮(zhèn)丹家村是柯橋區(qū)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偏遠的地理位置讓丹家村迄今為止依舊保持綠色、自然、無污染的特性,成為眾多城里人避暑、周末休閑的好去處。
然而,曾幾何時,也正因為身處大山,讓丹家人飽嘗出行之苦。
“上磨肩頭,下摩腳底。冬天一身寒,夏天一身汗。”這是當時丹家人最流行的口頭禪,形容出行不便。孫寶江任丹家村文書20余年,他告訴記者,那時候,如果要去鄉(xiāng)里或鎮(zhèn)里開會,得一大早出門,步行1個多小時到孫岙鄉(xiāng)或者走更長時間到王壇鎮(zhèn)。開一次會,往往得花上半天時間行路。
“一路上,要經過孫家?guī)X、丹家?guī)X等多個山嶺,行路之苦,只有走過的人才知道。”孫寶江告訴記者,雞鳴出門雞叫進門是常有的事。由于行路難且阻,有時候遇到產婦生娃難產,村民們常常頭疼不已。“有一次,村里一產婦難產,家里男主人急得直跺腳,好不容易叫了四五個青壯年,用門轎抬著往鎮(zhèn)上趕。”
為此,孫寶江還曾在1989年寫信向上級反映,請求政府撥款修路。好時機終于來了,1992年,東云公路即現在的王崇線在政府的撥款下進行了修繕。雖然是石沙路,但也讓丹家人欣喜不已。
慢慢地,靠肩挑茶葉、米油等日用品進山的丹家人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幾十年來,路越修越好,以前的石沙路現在變成了柏油馬路,我們出門越來越方便了。”孫寶江說。
如今,通往村里的公交車班次多了,收費也便宜。村里人出門辦事,路上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不少人家還買了私家車,和城里人一樣,小汽車一路開到家門口,日子過得越來越爽快。
孫寶江的三個子女也都買了私家車,雖然孫寶江已隨兒女到紹興城里居住,因為方便,他們時不時還會開車回老家。“現在回家簡直就是去旅游,紹興到丹家一個小時就夠了。以前在老家,去紹興想都不敢想。”孫寶江說,隨著村民的生活不斷改善,目前丹家村正在大力發(fā)展綠色旅游業(yè),很多城里人專門跑去丹家玩,這哪里是曾經身處深山的人能想象的事。
“交通工具,只是生活的一個側面,但窺斑知豹,它反映了時代的進步,生活的提高,希望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向著富裕、充實、健康、和諧的理想社會大步前進!”孫寶江說。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tǒng)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南三環(huán)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