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期末考試的最后一天,王福滿就讀的轉山包小學來了許多給學校捐贈物資的人。
1月11日,王福滿幫奶奶煮豬食,平常忙完功課,他都會像這樣幫家里干活。
云南魯甸“冰花男孩”走紅后,來自各地的捐助不斷涌向這座西南山城。新京報記者從魯甸縣政府新聞辦獲悉,因“冰花男孩”事件,共青團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云南省志愿者協會發起“青春暖冬行動”。截至15日,當地所收到的捐助款項已達30萬元。
與此同時,有網友質疑,除1月10日現場發放的500元之外,“冰花男孩”王福滿本人并未再獲得其他捐助金。此外,新京報記者從王福滿的父親王剛奎處確認,目前王家共收到8000元善款,全部來自個人或組織的上門捐贈。
對此,魯甸縣教育局局長陳富榮解釋,魯甸屬深度貧困地區,與“冰花男孩”王福滿遭遇類似者,尚有數以千計。目前所接收的30萬善款,屬于不特定用途捐贈,將用來改善更多的“冰花男孩”生存狀況。
“冰花男孩”一家受助
1月15日,王福滿從轉山包小學取回期末考試成績單,語文82分,數學90分,總分全班第三名。對這一成績,其父王剛奎說“很滿意”。
這是一場幾乎改變了王福滿命運的考試,不久前的1月8日,8歲的留守兒童王福滿,從家趕一個小時山路,到學校參加期末考試。當王福滿到達教室時,頭上已經結滿冰霜,遠看如頂著一頭白發。監考老師拍下了這一幕。這張照片被發到網絡后,“冰花男孩”的形象讓不少網友動容。關注與捐贈,開始涌向魯甸,涌向王福滿一家。
父親王剛奎說,1月10日至今,家中不斷有來自各地的愛心人士到訪,“有個人來的,也有以公司名義來的。”這些到訪者不僅為王剛奎一家帶來食物、御寒衣物,還有現金捐助。王剛奎估算了一下,一周以來,自己共收到各類捐助8000元左右。
此前,中建三局昆明分公司為王剛奎提供了一個新的工作崗位。王剛奎說,新崗位的工作地點位于昭通市區,離家近一些,主要是在工地上“扎鋼筋”,每天可收入200元。
善款使用將受外界監督
1月9日,共青團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云南省志愿者協會發起“青春暖冬行動”。1月10日,首批10萬元愛心捐款送抵轉山包小學。當天,包括王福滿在內的部分在校學生,獲得了每人500元的現金捐贈。
中建三局昆明分公司為王福滿所在學校,魯甸縣轉山包小學捐贈保暖衣服144套、取暖設備20臺。
捐助數字仍在增長。昨日,記者從魯甸縣政府新聞辦獲悉,初步統計,因“冰花男孩”而發起的捐助,總金額已超過30萬元。捐款由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統一接收,統一安排使用。
昨日,有網友質疑針對捐款的這一安排。部分網友指出,除在校內獲得500元現金外,“冰花男孩”本人并未獲得捐助金。而王剛奎也證實,目前所收到的捐助,全部來自個人或組織的上門捐贈。
據此,云南省青基會、魯甸縣教育局回應稱,捐款活動為云南省“青春暖冬行動”一部分,旨在幫助更多學齡兒童度過嚴冬,并非針對王福滿個人。此外,對于善款的使用,將接受外界監督。
■ 對話
魯甸縣教育局局長陳富榮
捐款將用來幫助更多的“冰花男孩”
作為魯甸本地人,同時也是當地教育局局長的陳富榮說,自己也經歷過頭頂冰凌,趕著山路上學的少年時代,王福滿的經歷,自己感同身受。在整個魯甸縣,像王福滿這樣的“冰花男孩”,還有數以千計。
陳富榮解釋,正因為此,當地才會將接收的捐款,用來救助更多的學齡兒童,導致王福滿本人收到的款項并不多。
冰凌區學校每個班都裝了電暖爐
新京報:目前共收到多少捐助資金?
陳富榮:所有捐助資金,都是由云南省青基會賬戶統一接收,由青基會來統籌資金使用和物資發放情況。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數據,這個數字在30萬元左右。
新京報:如何看待“冰花男孩”只得五百元捐助的質疑?
陳富榮:網上的質疑,實際上是一種誤讀?偣彩盏降30萬元捐助,屬于捐贈人沒有指定用途的善款,這筆錢將用來幫助更多類似“冰花男孩”一樣的學齡兒童。也就是說,這筆錢并不是單獨去給“冰花男孩”王福滿的。
至于為什么又給王福滿發了五百元,據我所知,是事件引發關注后,有捐助者提出要到王福滿所在的轉山包小學,向在校學生當面發放捐款。既然捐贈人有這個要求,我們也盡量去配合。這筆指定用途的捐贈,平均到每一名在校生身上是五百元,王福滿也在這個范圍內,標準是一樣的。
陳富榮:現在是有一個解決問題路徑,就是先給學校和班級都配備了取暖設備,御寒衣物也正在采購當中,這是過冬的當務之急。目前45所冰凌區學校的418個班級,每個班級都裝了兩個電暖爐,教育部門與供電部門配合,保障學校電力供應。
其他的問題,包括開通校車、提供住宿的問題,只能爭取逐步解決。
新京報:魯甸縣還有多少這樣的“冰花男孩”?
陳富榮:王福滿所在的轉山包小學,屬于魯甸縣邊遠貧困學校之一,這樣的學校有36所。除此之外,轉山包小學也是冰凌區學校之一,是全縣海拔最高、最貧困的學校。
所謂冰凌區,就是海拔2000米以上,冬季處于冰凌、霧凇狀態的地區。這樣的冰凌區學校,魯甸全縣有45所。如果按照每所學校100人計算,魯甸還有幾千名這樣的“冰花男孩”。
看到照片“感同身受”
新京報:“冰花男孩”在魯甸是普遍現象?
陳富榮:這是高寒地區的普遍問題,也是魯甸教育的現實困難。山路不方便通校車,學生只能走著去上學。我是魯甸本縣人,“冰花男孩”的照片流傳時,我第一時間就看到了,當時就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上學之路,冬天很冷,寒冬季節走一個小時山路上學,穿得又薄,那種經歷我很熟悉,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新京報:為什么學校一直沒有安裝取暖設備?
陳富榮:主要還是經濟的問題,底子太薄。雖然每年魯甸縣財政收入的12%會投入到教育上,但是財政收入總量小,學校分散,又都在山上,還是有顧及不到的地方。
新京報:有一種建議是將分散的學校進行撤并,從而可以集中資源?
陳富榮: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但是撤點并校,前提是要方便學生上學,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目前這些學校分布分散的原因是,居民住得很分散,村與村之間距離很遠,實際上不適宜對村小進行撤并。
對于轉山包小學這樣百人以上的學校來說,我們認為不在適宜合并的范圍之內。
新京報:未來有什么規劃?
陳富榮:目前,教育部門還是著眼于先處理急需解決的問題。我相信,未來隨著道路交通、經濟等方面的改善,可以一一解決現有問題。
魯甸教育的困難,不僅僅在于資金,也在于歷史和現實,在于觀念。從根子上來說,魯甸屬于烏蒙山區,是扶貧重點地區,發展教育的壓力很大,適齡兒童的求學需求,與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間,存在矛盾。感謝外界對“冰花男孩”的關注,也希望大家關注魯甸縣更多的“冰花男孩”。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