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于京城的人們,這幾年都有個共同的感受——北京城里的大小河流,變得越來越清澈;往日的“臭水河”,悄然變身為一泓碧水。
在這變化背后,是河道養護者不辭辛勞地巡查維護,縱橫于京城的各條河道、湖泊,都需要每日養護才能保證綠水長流。河道養護都需要做什么?京城的河道里,又隱藏著哪些“秘密”?
漂浮垃圾 每天打撈60立方米
清晨9點,位于東五環邊的通惠河高碑店水庫,東升旭日的光芒灑在河面,映射出粼粼的波光。遠遠望去,能看到幾點橙色,正在水面上緩緩行進。
走到河畔,就能看到這幾點橙色,正是穿著救生服的河道維護工人。他們三三兩兩站在船上,沿著通惠河的兩岸,由東向西慢慢地行著船。工人手中,都拿著幾米長的長柄笊籬,在左右揮動間,河面漂浮的垃圾、水草,被一縷縷撈到了船頭。
河道維護工人駕駛的船分為兩種,單體船能乘坐兩人,雙體船則有三名工人協同工作。船上擺著長柄笊籬、長鉤、笤帚,全是清理河道垃圾所用的工具。
與河面維護同時進行的,還有兩岸的保潔工作。同樣是穿著橙色背心的保潔員,沿著河岸進行著清掃,還要時不時配合靠岸的船只,將不好運輸的垃圾搬上岸邊的三輪車。
早在一個小時前,他們就完成了今天的第一遍保潔工作——按照要求,河道及河岸的第一遍保潔應在早8點前完成——清晨6點天色微亮時,工人們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漂浮在水面上的垃圾,以樹枝、水草、塑料袋為主,時不時還能看到死魚。外加人們不自覺扔到水中的瓶子等廢物,河道維護工人每天打撈出的漂浮物垃圾,就有60立方米。
被偷倒在岸邊的垃圾渣土,則是河岸保潔的“重頭戲”。由于通惠河貫穿著城區與郊區,又與五環路等交通主干道交會,總有運輸車輛來此偷倒垃圾。
這只是京城河道養護的一個代表,縱橫于京城的每一條河道,都有河道維護工人的身影。
“河道維護要做到‘三清’,清河岸、清河面、清河底。”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通惠河管理所副所長呂永峰介紹,通惠河全長15.08公里,二道溝河長9.18公里,均屬通惠河管理所的維護范圍。而這兩條河道的清澈、衛生,則要靠52名保潔人員的輪番上陣。2017年,僅這兩條河道清理出的垃圾,便達到兩萬五千立方米。如果將這些垃圾以1米的高度平鋪開來,可以鋪滿三個標準足球場。
共享單車 一上午撈出三輛
“這又一輛!”上午11點剛過,河道養護工人的喊聲從四惠東鐵路橋下傳來,順著養護工人的指示,可以看到橋下河底水草間,正躺著一輛橙色的共享單車。
養護工人將船開到單車上方,手中的工具也從笊籬換成了長鉤。
橫躺在水下的共享單車,被養護工熟練地鉤起,等在一旁的同伴,迅速接過從船上遞過的單車,放到了河岸一旁。
這已經是這個上午被撈起的第三輛共享單車,河水沖刷后的車輛,顯得锃亮嶄新,但細看車身上掛著的水草,就能知道其“經歷過什么”。
而在工人擺放單車的位置,幾十輛共享單車被堆成一堆,它們都曾在河里“走”過一遭。
沿著河岸走上一趟,就會發現類似的“車堆”已有幾處,合計共享單車超過百輛——橙、黃、綠、藍,五顏六色。
“2017年下半年,我們的保潔員從河底共打撈出單車404輛。今年僅頭兩個月,又打撈出500輛。”呂永峰回憶,最開始注意到河道中的共享單車,是在2017年上半年。雖然想不通為何會有人將車扔進河中,但不斷增多的共享單車,逐漸成為影響河道環境的難點問題:“河道水深的地方,要幾輛車摞在一起才能發現。”
由于共享單車較一般垃圾重,打撈起來頗為費時費力,呂永峰介紹,打撈一輛共享單車需要河中、岸邊多人配合,極大占用了河道養護的勞動力。與此同時,撈出單車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呂永峰表示,堆積在河岸邊的廢棄單車,至今仍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將這些車輛清運出河岸,則超出了河道養護現有的能力范圍:“我們給共享單車企業打過電話,希望他們把車拉回去?扇思揖透覀冋f,車不要了,就放著吧;有的企業干脆已經關門了。”
“我們只有五十多個養護工人,不可能都做這個工作。再說了,共享單車我們運到哪兒去呢?扔到大街上,不又成了環衛部門的負擔?”呂永峰建議,在呼吁市民共同愛護共享單車等公共設施、設備的同時,也希望相關企業擔起責任,而不是將管理成本轉嫁給社會:“難道扔在哪兒,哪兒就負責么?”
岸邊垂釣 阻工人靠岸養護
“別往這兒開,把魚都嚇跑了!”看到岸邊漂浮的水草,河道維護工人將船駛向岸邊,沒承想招致了一通呵斥。罵人者是正在河邊釣魚的垂釣者,高碑店閘向西,高碑店水庫岸邊的垂釣者一字排開,約300米的一段河岸,就會聚了二三十名垂釣者,坐在岸邊享受著上午的陽光。
“咱們再釣一會兒就散了,好不好?”嘴里勸慰著河畔的垂釣者,呂永峰的心情頗為糾結,一方面,正是逐漸改善的水體條件,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垂釣者;另一方面,垂釣者也成為破壞河道環境的一環:“這要在十年前,肯定沒垂釣的,河都是臭的。我們能理解大家來這釣魚的心情,但也希望大家理解河道保護。”
呂永峰坦言,從法律法規的角度,諸如通惠河這樣,以景觀水系為主的河流,并不禁止垂釣,僅僅禁止下網撈魚;然而從河湖環境保護的角度,垂釣者也確實對水體環境造成了破壞。
“河道中的魚,本來就是用來凈化水質的,被釣走了,自然對水質有負面影響。”除此之外,垂釣者對河道環境產生直接破壞,如丟棄垃圾、將死魚留置岸邊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岸邊的垂釣者與被扔進河中的共享單車,正是京城河湖環境治理面臨的困境縮影——享受逐年改善的河湖環境的同時,少數市民又在有意無意中,成為環境的破壞者。
如果說偷倒垃圾、亂扔單車,還是容易被河道巡查發現的“明槍”,那么水環境保護中還有難防的“暗箭”——偷排的污水、污物。
“我們的排水分為雨水和污水兩個系統,其中雨水是直接排入河道的。如果有人故意將臟東西倒入雨水系統,就可能造成河道的污染。比如一輛運污車,它本來應該開到處理廠。但為了圖省事或者節省成本,它可能隨意找到一個雨水井,就把臟東西都倒進去了。”呂永峰介紹,由于雨水管道平時并沒有水流,因此偷排的污物,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時間才會流到河中。當河道巡查人員發現突發排污時,偷排者早已溜之大吉:“河面上突然出現一片黃湯子,只能靠我們的工人一點點地撈,再用生物制劑進行水體凈化。”
“往一瓶水里滴一滴墨,染黑一瓶水很容易。但把黑水重新變成干凈水就很難。水環境治理也是這個道理。”呂永峰坦言,無論是偷排、偷倒垃圾,還是污水入河,都需要多部門協作和社會共同支持。4月將至,北京也將迎來久違的雨水。這也是河道養護工人一年中最為繁忙的時節——天上降下的雨水,被養護者稱為“洗澡水”,在洗去城市污濁的同時,也會將這些污物帶入水中:“希望市民能夠理解河道養護工作,共同保護京城水環境。”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