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張俊青(左一)也在開心地笑。如今有了脫貧的希望,工作
云竹生態農業園大棚里,工作中的鹿永林和郝忠慧。
藍天、白云,鮮花、綠植,噴泉、音樂,搖椅、秋千……乍一看,這里好像是一個度假村,空氣清新,景色優美。但如果你在早晨7:30-7:50來到這里,你就會看到,180多名穿著藍色統一制服的男女正陸陸續續地進入這個度假村一樣美麗的大院落,院門右側值班室的人臉識別考勤系統前面,等候“刷臉”的人排著整齊而長長的隊伍。站在院門口抬眼向院里望去,穿過一條兩側爬滿綠色藤蔓的走道,院落深處,一排排大小不一的塑料大棚干凈整潔,錯落有致。整個大院環境幽雅,無比靜謐。
是的,這里不是度假村,這里是位于榆社縣云竹鎮東莊村云竹河北岸的云竹生態農業園,太原鐵路局精準扶貧項目,我省“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重點項目之一。7月6日,農業園員工、東莊村村民鹿永林感慨地說:“自從鐵路局在云竹建成生態農業園以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去外面打工,掙的錢不多,開銷還挺大,而且自己在村里的地也沒法種,家里有個事也幫不上忙。現在就在本村工作,掙的錢不算少,在家里吃住也沒什么開銷,業余時間再捎帶著把家里的那點地種了,還能照顧家人。感謝鐵路局,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山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太行和呂梁。太行革命老區是我省脫貧攻堅的重點,位于太行山西麓的榆社縣是省定貧困縣。近年來,太原鐵路局把扶貧開發作為駐晉央企的責任,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扶貧工作安排,與榆社縣河峪鄉和云竹鎮黨委政府同心協力進行籌劃,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為促進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戶脫貧、農村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摸準窮根讓扶貧開發更加精準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為了做到精準扶貧,太原鐵路局確定了局主要領導總牽頭、工會主席抓協調、總經濟師盯項目和計統處、多元經營處、財務處等相關處室全面配合的扶貧工作大格局,組建起由局工會副主席曹玉華任隊長的幫扶工作隊。工作隊進駐局對口幫扶村榆社縣河峪鄉魚頭村、云竹鎮段家溝村,對兩村建檔貧困戶逐門逐戶進行了調查走訪。
“每名幫扶工作隊隊員手中都有一套動態調整的扶貧信息表,詳細記錄著所幫扶村里每戶貧困戶的各種信息,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勞動能力、主要致貧原因等,一目了然,這是幫扶工作隊深入扶貧點實地踏勘所掌握的第一手資料。”曹玉華告訴記者,幫扶工作隊每年都會多次深入扶貧定點鄉鎮、農村,聽取鄉鎮黨委政府的意見和要求,然后走學校、進家庭,全面了解當地自然條件、農林產業、經濟狀況以及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并形成詳實的調研報告,深度分析致貧原因。
在對魚頭村和段家溝村的調研報告上,“山區土地貧瘠,資源缺乏”“思想比較保守”“缺少勞動力”“缺乏勞動技能”“子女上學”“大病支出”等致貧原因、影響范圍等都有詳細記錄。“可別小看這些信息,有了這些,我們的幫扶就可以精準到戶、到人。”
今年剛滿20歲的程丁是魚頭村人。2015年,當程丁還是一名無憂無慮的職高生時,父親突患重病去世。失去了經濟支柱的程丁只能輟學。為償還父親看病時欠下的3萬元外債,程丁的母親四處打零工,一次在幫人摘梨時不慎從樹上掉下來,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程丁外出打工,卻因體格瘦弱、性格靦腆而四處碰壁。2016年10月,幫扶工作隊根據調研信息,在村干部的幫助下找到程丁家,建議程丁到太原鐵路局在魚頭村興建的鐵路配件加工中心工作,程丁一家人很快便看到了擺脫貧困的希望。
“調研分析更是全局進行扶貧決策的第一參考。”曹玉華說,在調研的基礎上,太原鐵路局立足長遠,制定了以興建云竹生態農業園、建設魚頭村鐵路配件加工中心、開辟榆社縣域經濟鐵路綠色通道等多措并舉的扶貧規劃。
量身定做讓農業科技引領致富夢
根據云竹鎮東莊村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土質無污染的特點,太原鐵路局因地制宜,運用市場化理念、公司化管理和項目化運作模式,打造了榆社縣現代農業裝備水平最高、示范效應最強的農業生態園區——云竹生態農業園(以下簡稱“農業園”)。園區占地270余畝,建有109個單體600平方米的日光溫室和1個2600平方米的大型智能育苗棚,配備了先進的保溫系統、防蟲防害設施、水肥一體化自動化控制系統,擁有供暖、供水及配電系統、凈菜加工車間、恒溫庫房、保溫運輸車輛等配套設施,年產無公害蔬菜約150萬斤。農業園為當地農民創造了180多個就業崗位,還培養出一大批技術型農民,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農業基礎建設、農副產品銷售及蔬菜種植技術的進步,被省領導贊譽為“國有企業精準扶貧的創新之舉、正確之路”。
東莊村原支書游德華為記者算了一筆賬:“270畝閑置土地通過流轉,每畝地一年租金800元,為東莊村183戶平均創收1500元;園區180多名員工中有73名是東莊村的,人均年收入2.5萬元。”他同時告訴記者,因為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都返回來參與家鄉建設,很好地緩解了當地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社會問題。
農業園技術部部長盛建華介紹,園區的種苗培育、蔬菜種植專家和技術人員經常到村里和田間地頭手把手地傳授農業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型農民,改變了當地農民只善種糧不善種菜的舊貌。“特別是園區建成育苗大棚后,當地村民足不出縣就能以最低的價格購入蔬菜種苗,并享受種植跟蹤服務,解決了原先異地購苗服務滯后、種苗成活率低的問題,帶動了當地蔬菜種植的熱情。”
農業園大門外是一個新建的車棚。農業園黨總支書記王玉峰介紹,園區剛建成時,員工都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現在已經是人人騎著電動車來了,“我們就給大家建了這個車棚。今年有員工都買汽車了。”
靶向治療讓優質項目落戶貧困村
云竹湖畔的魚頭村邊,一處灰墻紅瓦掩映在綠樹繁花中。這里是太原鐵路局投資建設的鐵路配件加工中心——長龍天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龍公司”)。
魚頭村共有農戶360戶,其中貧困戶112戶,貧困人口達400余人。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項目。為做到扎實扶貧,太原鐵路局發揮大型央企的優勢,結合魚頭村壯勞力少、多數婦女沒有經濟收入的實際,將市場前景很好、輕體力活較多的長龍公司建在這里。目前公司剛建好,除5名鐵路正式職工外,其余20多名員工都是從當地貧困村民中選聘的。長龍公司負責人何文進介紹說,這些村民如今已是公司的技術骨干,也是公司的真正主人,“遇上刮風下雨,大半夜他們都會跑過來,看看窗戶關好了沒有、有沒有雨水滲進來。”
“解決大問題了。”說起長龍公司,河峪鄉牛村村民、目前已經是公司化驗員的劉海波滿是感激。劉海波有兩個兒子,一個讀高中,一個上初中,每年孩子們的學習費用就得1萬多元。“以前就靠家里的一畝三分地種玉米,碰上好年景一年也就1000元左右的毛收入。”入職長龍公司后,劉海波每月能拿1700多元,除了開銷還能攢點。“孩子要是能考上大學,我也敢說供他們上了。”
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盤土炕,幾張舊桌,一臺老式長虹電視機,這就是河峪鄉西周村村民張俊青一家4口的家。之前因為家里沒有經濟來源,常常需要親戚朋友接濟,張俊青的女兒曾在日記中寫下“媽媽要有個工作多好啊”。也因此,在長龍公司還是一塊荒地時,張俊青就最先報名并順利入職。有了工作后,張俊青靠工資積蓄購買了30只羊,目前已繁育到近百只,如今她已經成了村里人羨慕的對象。“這兩年羊價低,等價格高了一賣,日子就更好了。”張俊青眼中閃著光彩。
多年的結對幫扶,使太原鐵路局與老區人民結下了深厚感情。鐵路局積極為榆社縣經濟發展提供運力支持,經常為各鄉村學校捐贈教學設備,還協調段家溝村打深井、建蓄水池和泵房,解決村民飲水安全問題和小雜糧基地灌溉問題;支持魚頭村興建光伏發電產業,增加村民就業和收入渠道。“正在修建的太焦城際鐵路正好穿過這些貧困村,在不久的將來,老區人民不僅能夠很快脫貧,而且必將走向富裕。”曹玉華說。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