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網訊 帕拉格·康納(ParagKhanna)曾在他的著作《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中文版序言中寫道,21世紀最為重要的“公共品”是基礎設施,“而中國是基礎設施的主要貢獻者”。作為全球戰略家,帕拉格認為當今世界正在搭建的互聯互通超級版圖,對于全球化的未來具有關鍵意義,包括高鐵在內的重大基礎設施,將成為地球上將一切組織聯系起來的神經系統。
當然,就中國高鐵的全球戰略而言,也在國際社會引發了不同聲音。2017年7月,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中國“高鐵外交”受阻》,他們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把高鐵技術當作‘黃金名片’,以帶動一波全球基建出口潮流的計劃遇到了麻煩。”而另一篇題為《中國高鐵海外“減速”》的文章,援引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智庫機構)高鐵研究專家阿加莎•克拉茨(AgathaKratz)的分析認為,高鐵外交的有效性實際上很低,“中國向海外推廣高鐵的努力目前在執行上碰壁了。”
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超過22000公里,然而“對中國高鐵體量的認知并沒有帶來與之相稱的國際認同”。中國著名學者徐飛對以偏概全的外媒報道司空見慣,他從2013年9月就任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后,即開始關注進而深入研究高鐵產業。徐飛在其新著《縱橫“一帶一路”――中國高鐵全球戰略》中認為,近年來關于中國高鐵“出海”的輿論環境并不好,“抄襲論”“新殖民主義”等論調不絕于耳,少數居心叵測者更是不遺余力地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制造各種“中國威脅論”。
長期被指技術“抄襲”的中國高鐵,目前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可謂“純正中國血統”。至于中國高鐵“走出去”,靠的就是過硬的技術水準、豐富的運營管理經驗與公平的市場競爭,并未過于依賴所謂政治推動。“要知道過于依賴政治或政府推動的項目,可能引起一些國家的戰略猜忌,甚至還給陰謀論者提供想象空間。”徐飛在第四屆“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提醒道。
以治學嚴謹著稱,徐飛在著作中不忘強調,中國高鐵“走出去”面臨著籌措巨額建設資金、統一技術標準、協調相關檢查程序、統一建設步伐、適應跨國營運等困難與挑戰,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局穩定狀況、市場環境狀況以及法律環境等也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他還建議,有關方面應理性認識海外高鐵市場的容量;認清目標國的國情多樣性,精準把握東道國對高鐵需求的差異性;高鐵“走出去”建設和運營要兼顧實現促進價值認同,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加快提升中國高鐵標準的國際認同度,提高與國外先進高鐵企業的競爭水平。
東漢應劭所撰《風俗通》有載:“長吏馬肥,觀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馳驅不已,至于死。”在宏大的國家敘事語境下,國內媒體有關中國高鐵的報道還需避免“習慣性”妄自尊大。與此同時,中國高鐵也需要正視那些持有異見者;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何嘗不是一面鏡子?他們會從不同視角去探尋中國高鐵在不同層面的風險或者說薄弱環節,而冷靜地自我觀照中國高鐵的運行軌跡,其實是為了走得更快更遠。(范正利,財經作家,《人民交通》總編輯)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