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深夜,穿著棉大衣的李溫敏,正在站臺上目送最后一趟列車的離去。數分鐘后,站前大燈關閉,開通運行60年的張家口南站隨之落幕。
在這里,京張高鐵終點站——新建張家口南站即將破土動工。據此不足十公里的張家口站(俗稱“北站”),是中國人自主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的終點站。
毗鄰北京的張家口,歷史上是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陸路商埠。漢蒙邊貿和張庫大道商路的暢通、京張鐵路的開通,都推動了山城加速發展。以火車站為中心輻射發展,也有了“火車拉來半座城”一說。
“從早一直待到深夜,只想送走最后一趟車。”李溫敏有些動情地說。出生于鐵路家庭的他,從小就常在這里玩耍。記憶中“那時南站附近的人還少,不像今天這么繁華”。
1909年,京張鐵路開通,終點站張家口站投入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發展需要,1957年建成了南站,至此,這個城市有了兩座火車站。
身為張家口車務段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的李溫敏,用老照片向記者講述了車站歷史。“看,北站這個百年的風雨棚和候車室如今還在。”他指著圖片,強調說。
2013年11月,中國奧委會正式同意北京和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并以北京市名義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辦申請。隨后記者在采訪時見到了風雨棚和1907年制造的鐵軌。歷經百年風雨的棚子雖已破損,花紋卻依舊清晰。
為滿足需要,南站建成后還進行了多次運能運力的擴容提升。2014年7月,北站停辦旅客上下車業務。如今,南站也停辦了旅客業務,原始發終到和經停該站的旅客列車另轉它處。
看著眼前情景,他心里有些復雜,幾天前,李溫敏還把在鐵路工作的家人都召集在南站,拍了照片。車站改建他高興也留戀:“熟悉場景或會消失,但隨著城市發展,改建勢在必行。”
2015年7月31日,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塞外山城引發世界關注。這也讓有“東方人類從這里走來”(陽原泥河灣遺址)、“中華文明從這里走來”(涿鹿三祖文化圣地)等美譽的張家口,又多了一張冬奧名片。
60年南站共計發送旅客逾2079萬人,其中近5年發送旅客占60年總發送量的65.3%。“車站已遠遠不能適應新的出行要求,作為北京一小時經濟圈,建設高鐵勢在必行。”
京張高鐵,是中國規劃實施“八縱八橫”京蘭通道東段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重點配套交通基礎設施,預計2019年全線通車。
“現在我們已經在要求客運人員學習英語”。李溫敏笑著說,城市知名度越來越高,來這里的國內外賓客也越來越多。
從綠皮車到動車、高鐵,這位“老鐵路”是中國鐵路發展的見證者,但張家口一直沒動車和高鐵,讓他和同事們心存遺憾。
2016年3月起,京張高鐵正式開工,一老一新、橫跨百年的兩條鐵路時而交匯,時而同向而行。新站設計中,還融入了“人”字形鐵路形象,預示在冬奧會迎接八方來賓。
未來,新張家口南站作為多條鐵路交匯點,是京津冀區域高鐵新樞紐,也是西北地區接入京津冀高鐵路網的“新驛站”。屆時從北京到張家口“高鐵不到一個小時”的距離,讓李溫敏期待已久。他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剛參加工作時,兩地坐火車要6個多小時,父親剛工作時用時更長,“即使現在,還得3到4個小時。”
退休前能趕上京張高鐵開通,讓他覺得“很知足”。他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京張聯合申辦冬奧的大背景下,高鐵還會拉動城市的新發展,越來越多走進張家口的人,會成為新的見證者。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