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網訊:近日,新建安九鐵路(安慶至九江鐵路)長江大橋4號墩水上施工順利開始,這意味著安九鐵路湖北段全面進入基礎施工階段。(鐵道網報道) 安九鐵路起于安徽省安慶市,經安慶所轄的懷寧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進入湖北境內,于黃梅縣鳊魚州跨越長江進入江西省(九江市)境引入既有廬山站,是完善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關鍵項目。安九高鐵建成后,在華東沿江區域與華中、華南、西南地區間將增加一條東西向大運力、快速便捷客運大通道。在京九客專建成之前,安九高鐵北與合安客專、商合杭客專,南與昌九、昌吉贛客專連通,可形成一條位于河南、安徽、江西三省境內的南北向大運力、快速的客運通道,并發揮京港(臺)通道功能;京九客專建成之后,它又可成為京九客專重要的東部通道;同時還與寧安客專、武九客專相連通。它途經九江、黃岡、安慶等地,貫穿皖江經濟帶、環鄱陽湖經濟圈兩大區域經濟帶,沿線區域旅游資源豐富,分布著眾多著名旅游景點,它的修建對促進沿江城市間人文經貿交流、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推動皖南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發展,促進沿線旅游資源開發,進一步提升沿江人民的出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安九鐵路新建線路198.249公里,雖名義上跨越皖鄂贛三省,但事實上主要是鄂皖之爭,其在江西境內僅有區區17.1公里。
黃梅縣隸屬于湖北省黃岡市,位于長江中游北岸的鄂皖贛三省交界處,東鄰安徽省安慶市,南隔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為鄂東之門戶,也是“中三角”戰略中鄂贛互聯的黃金節點和武漢城市圈、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結合部位。不單從經濟和交通上來說黃梅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戲曲界黃梅也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地方,這里是優秀地方戲、全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之發源地。關于黃梅戲的發源地,長期以來在民間一直都有分岐和爭論,安徽安慶地區與湖北黃梅縣各執一詞,都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黃梅戲發源地和正宗〝黃梅戲之鄉〞,直到1995年8月文化部授予黃梅縣〝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以后,這個紛爭才基本塵埃落定。其實戲名如地名,客觀來說黃梅戲的發源地確在黃梅縣黃梅鄉,黃梅戲起源于明朝時期黃梅縣的民歌小調(特別是采茶調)和鄂東地區流行的〝山歌畈腔〞。黃梅縣早在唐宋時期就盛產茶葉,每逢春天采茶時茶農們習慣一邊采茶一邊唱著山歌小調和當地民歌來調劑放松,緩解緊張勞作帶來的疲乏,逐漸形成了最初的黃梅采茶戲,并且不斷完善和向外拓展。大約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黃梅采茶戲隨著黃梅縣的采茶難民和說書藝人的大量入皖、入贛而流傳到鄰近黃梅的安徽安慶地區和江西九江一帶。由于地域方言特色安慶方言唱黃梅調比黃梅、九江兩地的方言唱來更婉轉動聽、委婉清新和悅耳流暢,尤其是其中的獨白用安慶方言講來尤顯活潑。當黃梅調遇上安慶方言,兩者形成完美的結合并且也更具地方特色,久而久之使得安徽的黃梅調比其他地方的黃梅調更有生命力,流傳得更廣,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其原始發源地黃梅,使得最終鄂皖贛三地流傳的黃梅調都是以安徽黃梅調為藍本了,并形成了后來成熟的黃梅戲,又經以嚴鳳英為代表的一代代黃梅戲大師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使黃梅戲走向全國,位列我國五大劇種之列。
我國從來都不缺乏各種地域之爭,有的紛爭甚至已經持續了上千年,最為典型的莫過于湖北襄陽與河南南陽的諸葛亮隱居地之爭。“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代名相諸葛亮客死五丈原后,許多地方的老百姓非常懷念他并為他立祠,全國各地的武侯祠就不下七座,都以正宗武侯祠自居,指責其它武侯祠為“李鬼”,打假聲一片響徹不停,其中尤以湖北襄陽古隆中和河南南陽臥龍崗兩地的武侯祠之間誰為“正宗”之爭最為有名。隆中的建于晉代,南陽的建于唐代,為武侯祠的正宗兩地相爭還打筆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對》之“隆中”為證,“南陽派”以《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為證。到清代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知府時,這場爭論更達到了高潮。南陽人認為:襄陽人來南陽做知府,可要處事公平,不能向著家鄉,將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給襄陽,否則叫他這個知府坐不穩。襄陽人認為,既然是家鄉人到南陽為官,一定要為家鄉人伸張正義,將古隆中的武侯祠判為正宗,否則不要他回家鄉。顧嘉衡聽完雙方的意見后寫了一幅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此聯一出雙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顧知府的才智,從此這場爭論才終告一段落。睿智的人從不屑作無謂的紛爭,一個封建朝廷的地方官員尚有如此見識,作為今人的廣大黃梅戲工作者、戲迷、票友……等更應該放開心態,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問題,必競繼承和弘揚黃梅戲這一優秀地方劇種才是我輩之己任,而不必固執的沉迷于黃梅戲發源地之爭,只要我們熱愛黃梅戲、心懷黃梅戲,關心和支持它的發展又何必過分計較它源自黃梅?還是安慶?
安九高鐵2022年既可峻工,它起于安慶經黃梅而終在九江,沿途可謂都是黃梅戲孕育之地,屆時大家完全可以乘坐便利的安九高鐵動車組,經常深入黃梅戲故里牧羊、采茶、迎親、打豬草(由于時代的變迀,這一傳統的勞作項目估計已經非常罕見了……)的現場,在田壟地頭、山野河邊、鄉里村間尋訪和聆聽正宗的原汁原味的黃梅戲調。有條件和能力者完全可以就地挖掘、整理素材,充實和弘揚黃梅戲這一地方戲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它發揚光大、永遠流傳!(劉建軍)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