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之下,數年來一根根鐵軌、一條條馬路鋪就而起的雪域“天路”,更是一條西藏工程科技的進階之路。
早在青藏鐵路建設時期,中國的技術團隊便在多年凍土、環境保護、行車指揮等方面取得了11項重大創新、24項國家專利,攻克了25項關鍵技術,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內的多個工程類大獎。歷經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架起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
如今,正在緊張建設之中的川藏鐵路,是繼青藏鐵路之后又一項“史詩級”工程。約1900公里的全線運營長度、穿越數條大江大河、途經地形高差達3000米以上,這一“過山車”式的高原鐵路工程施工難度前所未有。如何攻克更難的關,“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
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以下簡稱拉林鐵路)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是中國地殼運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構造發育、內動力地質作用強烈,尤其在重點工程桑珠嶺隧道和藏嘎隧道施工過程中更是遭遇高地溫、強巖爆、冰積層等新的地質難題。
拉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副指揮長兼總工程師王睿表示,藏噶隧道地質十分復雜,涌水量大、地層巖性變化頻繁,圍巖自穩能力極差。“其中全長960米的冰積層在全國鐵路史上尚屬首例。”
為此,施工單位借助變形金剛三臂鑿巖臺車、洞外預制冰塊進洞降溫、使用地質雷達超前探測地質等多種科技手段,克服了多重地質難關。此外,針對拉林鐵路段特殊地質,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段施工技術、斷層破碎帶施工技術已日臻完善,并得以推廣使用。
同樣位于拉林鐵路段的西藏最長鐵路橋“貢嘎雅魯藏布江特大橋”于4月29日實現了川藏鐵路“雅江第一跨”。橋梁建設使用了膠水拼接的特殊工藝,48米節段梁干接法拼接工藝在中國高原首次使用,在世界范圍也極為罕見。
川藏鐵路工程、藏中聯網工程等數個正在雪域之巔建設中的重點工程,蘊含著西藏工程科技突破的巨大潛力。正如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杰所說,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先進適用技術,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劉蔭)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